[发明专利]一种水体修复用净水剂及制备方法、水体生态平衡修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12480.3 | 申请日: | 2020-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2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彭欣;张华伟;刘俊峰;薛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28;C02F3/32;C02F3/34;C02F10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吴胜平 |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修复 净水 制备 方法 生态平衡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体生态平衡修复方法,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包括:向水体中移植水生植物;向水体中投入水体修复用净水剂和除味除色剂。上述水体修复用净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载体改性绿沸石,及将复合益生菌固载于载体中;载体由羟基离子溶液对绿沸石进行插层改性后焙烧制得,上述羟基离子溶液中包括锌离子、锆离子、氢氧根离子和偏硅酸根离子。本发明提供的净水剂的制备方法能促进载体形成多孔径结构,增加载体的吸附容量和益生菌的固载量,提高益生菌的稳定性和耐受性;修复方法能抑制有害菌群发展,降低水体中污染物含量,提高净化效率,改善和恢复水体生态平衡及自净功能,增加水环境容量,减少水体污染,修复水体生态平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体生态平衡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海洋以及地下水等,其水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所有生物的生存。随着工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生活污水等直接或者间接进入各大水体体系中,导致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造成诸如蓝藻污染、水质富营养化等严重的污染现象。尤其当水中污染物不能与水彻底分离时,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水的透明度,进而阻碍水体中水生生物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生物、微生物、植物等健康生长,使得水体中植物种群数量和动物种类不断减少,最终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分离的污染物因沉入水底而难于收集利用,并会再次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同时随着沉入污物的逐渐积累而影响水深,改变原有水生态环境,使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并影响景观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
水体生态系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会导致水环境的自净能力较差,环境容量较小。因此,在进行水体污染控制过程中,如何能快速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及自净功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只有当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及生物具有多样性,加强了水体中的微生物活动代谢,才能提高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增加水环境容量,提高水环境的动力,最终达到水质调控的目标,减少水体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污染问题,修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促进载体形成多孔径结构,增加载体对污染物的吸附容量和益生菌的固载量,提高益生菌的稳定性和耐受性;所得产物能抑制有害菌群发展,降低水体中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净化效率,改善和恢复水体生态平衡及自净功能的水体修复用净水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体修复用净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载体改性绿沸石,以及将复合益生菌固载于上述载体中;上述载体由羟基离子溶液对绿沸石进行插层改性后焙烧制得,上述羟基离子溶液中包括锌离子、锆离子、氢氧根离子和偏硅酸根离子。该制备方法利用具有多孔径结构的改性绿沸石为载体,固载复合益生菌,提高益生菌的稳定性和耐受性,载体的固载量和吸附容量大,所得净水剂能发挥菌群优势和载体吸附性能,抑制有害菌群,降低水体COD值、废弃物和重金属离子含量等,净化效率高,达到提高水体净化效率、快速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及自净功能的目的。
对本发明而言,上述羟基离子溶液中,以锌离子、锆离子、氢氧根离子和偏硅酸根离子计,其摩尔比为1:0.1-0.3:1.5-2.0:0.2-0.5。锌离子、锆离子和偏硅酸根离子在高温中伴随着相变等反应,锆离子在高温下和硅氧骨干的影响下,容易畸变形成单斜相和立方相的氧化锆晶体,而硅氧骨干与锆离子发生电荷配位,使得晶体在绿沸石层间释放不同程度的排斥力,增加大孔和介孔的形成量,从而使得改性绿沸石形成不同孔径结构的稳定状态,这种多孔径结构既能增加益生菌的固载量,有利于优势菌群建立,又能增强改性绿沸石自身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容量,达到提高水体净化效率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24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