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灭火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11717.6 | 申请日: | 2020-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7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 发明(设计)人: | 郭剑波;刘超群;杨凯;张明杰;刘皓;赖铱麟;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62C3/16 | 分类号: | A62C3/16;A62C37/38;A62C31/02;G08B1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化学 系统 灭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灭火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对电池模块内的温度和烟雾浓度进行监测,获取实时的电池模块内的电池温度数据和电池模块内烟雾浓度数据;当所述电池温度数据超过预设的电池温度阈值或所述电池模块烟雾浓度数据超过预设的烟雾浓度阈值时,将第一报警信息持续发送至控制系统;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持续接收所述第一报警信息,当持续接收的时间达到预设的第一报警时长时,通过所述控制系统启动液体灭火单元,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灭火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储能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灭火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正稳步上升,到2019年底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预测将超过2.5GW,年复合增长率接近70%。当前常用的电化学储能体系,如锂离子电池储能体系存在安全隐患,无法从本质上保证使用安全性,有关电池热失控燃烧后的消防依然是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表明电池热失控燃烧是由于电池内部在高温下隔膜、电解质等成分发生反应所造成的,如果在灭火时对电池进行有长效地降温,可以从根源上熄灭火灾,抑制电池的复燃,从而有效地提高灭火的效率。
当前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消防灭火策略都是在电池热失控后检测到烟雾气体后喷射灭火剂,灭火剂多为七氟丙烷等气体灭火剂,且喷射灭火剂时针对的是整个储能系统而不是对着火点或对出现热失控电池模块进行喷射,这样即需要大量的灭火剂,又降低了灭火效率,很容易让热量传递,引发更大规模火灾,且通常情况下即使储能系统内明火被扑灭,仍然会出现复燃的现象。此常规的消防策略过于简单,不能保证电池安全。
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更有效的灭火策略,可以在扑灭储能系统明火的同时,针对过热电池模块进行灭火和降温处理,抑制灭火后复燃情况的出现,提高灭火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灭火的方法及系统,通过采用温感、烟感等多种监测手段,以及采用气体灭火和液体灭火配合的灭火策略,及时发现储能系统的火情并进行高效的灭火与降温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灭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电池模块内的温度和烟雾浓度进行监测,获取实时的电池模块内的电池温度数据和电池模块内烟雾浓度数据;
当所述电池温度数据超过预设的电池温度阈值时,将第一报警信息持续发送至控制系统;
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持续接收所述第一报警信息,当持续接收的时间达到预设的第一报警时长时,通过所述控制系统启动液体灭火单元,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灭火处理。
优选地,还包括:
对电池舱空间的可燃气体浓度和烟雾浓度进行监测,获取实时的电池舱空间的电池舱可燃气体浓度数据和电池舱烟雾浓度数据;
当所述电池模块内烟雾浓度数据超过预设的烟雾浓度阈值或电池舱可燃气体浓度数据超过可燃气体浓度阈值或所述电池舱烟雾浓度数据超过预设的烟雾浓度阈值时,将第二报警信息持续发送至控制系统;
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持续接收所述第二报警信息,当持续接收的时间达到预设的第二报警时长时,通过所述控制系统启动气体灭火单元,对所述电池舱进行灭火处理。
优选地,还包括:
当所述电池温度数据超过预设的电池温度阈值并且所述电池模块内烟雾浓度数据超过预设的烟雾浓度阈值时,将第三报警信息持续发送至控制系统;
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持续接收所述第三报警信息,当持续接收的时间达到预设的第三报警时长时,通过所述控制系统启动液体灭火单元,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灭火处理;同时通过所述控制系统启动气体灭火单元,对所述电池舱进行灭火处理。
优选地,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17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