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牵张成骨的仿真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10247.1 | 申请日: | 2020-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0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胜;付瑞森;刘有军;冯懿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T17/00;G06T7/11;G06F111/10;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牵张成骨 仿真 系统 | ||
一种牵张成骨的仿真系统,涉及数值模拟仿真技术领域。本发明可再现牵张成骨术中复杂的骨再生动态过程和成骨效果,可用于确定最佳骨再生效果的牵张方案,为临床牵张成骨手术提供术前指导。所述系统包括对象截骨区域个体化三维重建模块、牵张参数设置模块、截骨区域计算生物力学分析模块、骨再生动态过程模拟模块和显示模块。截骨区域个体化三维重建模块用于在对象医学图像基础上重建截骨区域真实的几何模型。牵张参数设置模块用于设置不同牵张加载模式和参数。截骨区域计算生物力学分析模块用于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骨再生动态过程模拟模块用于再现骨痂的骨再生过程。显示模块用于显示仿真计算的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值模拟仿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牵张成骨的仿真系统。
背景技术:
牵张成骨术是通过截骨术将骨骼切开,利用牵张器对骨组织施加稳定和缓慢的牵张力以刺激组织细胞的再生和生长,促进牵张间隙中新骨形成和矿化,从而达到延长骨骼的目的。目前临床上牵张成骨术最大的缺陷在于新骨形成和矿化缓慢,导致牵张器滞留时间久、治疗周期漫长,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临床报道,牵张成骨术治疗下肢(股骨和胫骨)骨缺损所需的牵张支架固定时间可达10个月到3年。另外,约35%~68%的牵张成骨手术存在骨愈合延迟或不愈合等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加速牵张成骨术中新骨形成和矿化进而缩短治疗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牵张成骨新骨形成和矿化的快慢取决于所施加的牵张模式(如牵张期牵张速率、牵张期牵张频率、牵张期持续时间、巩固期施加牵-压耦合刺激时期、牵-压耦合载荷施加速率、牵压耦合载荷施加频率和牵张器刚度等),但目前牵张模式的选择大都基于医生经验,尚没有一种可供医生术前选择最佳牵张模式的工具。
牵张成骨系统仿真通过建立力学生物学模型,以程序的方式来模拟和展示牵张力学刺激作用下骨再生的动态过程和成骨结果。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牵张成骨进行模拟,设置不同的牵张组合加载参数,再现牵张成骨术中复杂的骨再生动态过程,方便医生寻找针对临床对象的最佳牵张模式,有助于缩短牵张成骨治疗周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张成骨的仿真系统,可以针对患者的个性化仿真模型,描述截骨区域骨痂的粘弹塑性行为,利用模糊逻辑实现基于应变调控的组织分化进行数值分析,再现牵张成骨术中复杂的骨再生动态过程,方便医生寻找针对患者的最佳力学刺激条件,有助于缩短整个治疗时间,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牵张成骨的仿真系统,所述牵张成骨的仿真系统依据牵张成骨实施过程中,施加不同的牵张条件会引起骨痂区域组织不同的成骨效应;通过对牵张成骨的骨再生过程进行仿真计算,根据输出的成骨结果判定最佳的牵张加载模式;
所述牵张成骨的仿真系统包括A1对象截骨区域个体化三维重建模块、A2牵张参数设置模块、A3截骨区域计算生物力学分析模块、A4骨再生动态过程模拟模块和A5显示模块;
所述系统A1对象截骨区域个体化三维重建模块用于对对象截骨区域的CT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并进行三维重建,得到对象截骨区域的个体化三维几何模型,然后进行网格划分处理;
所述系统A2牵张参数设置模块用于对对象个体化三维截骨区域有限元模型设置不同的力学加载模式,作为A3截骨区域计算生物力学分析模块的输入;
所述系统A3截骨区域计算生物力学分析模块用于依据A2牵张参数设置模块传入的加载参数,设置骨线弹性生物力学模型和骨痂区域粘弹塑性生物力学模型,进行模拟牵张确定骨痂区域的力学刺激状态;
所述系统A4骨再生动态过程模拟模块用于将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应变结果作为输入,运用模糊逻辑控制,确定应变状态在组织分化图上的位置,并输出组织类型变化的结果,更新组织材料类型,再现骨痂的骨再生过程;
所述系统A5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所述牵张成骨仿真系统的计算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02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产品流通智能管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运动机构调试装置和移载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