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楼板模板的连接条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8119.3 | 申请日: | 202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9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威尔弗里德·海伯利;贝恩德·伦茨;吉斯伯特·埃佩尔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PERI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7/00 | 分类号: | E04G17/00;E04G11/36;E04G11/4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鑫 |
地址: | 德国魏***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楼板 模板 连接 | ||
针对楼板模板的连接条,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条在其长度上具有用于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接合的、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多个联接区域。多个模板支撑件的组件,该连接条以联接的方式贴靠在这些模板支撑件上。建立和移除楼板模板的至少一个分区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楼板模板的连接条,该连接条在其长度上具有用于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接合的、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多个联接区域。
可以将本发明的连接条用于混凝土浇筑的楼板模板。但也可以将该连接条用于其他楼板模板,例如,用于在维修作业中临时支撑楼板构造的楼板模板。本发明的连接条可用于在建筑施工作业中实现第一构建体与第二构建体的连接。第一构建体例如可以是楼板模板的各元件的组件,而第二构建体例如可以是建筑物壁部。该连接条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连接的情况,例如将楼板模板连接至相邻的水平钢梁。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以个例解决方案,或者通过更偏向手工操作的方式将第一构建体与第二构建体之间的过渡区域闭合,来实现这类连接的目的。
发明内容
在采用本发明的连接条的情况下,以新颖的方式将建立连接的功能与将对应连接条的模板支撑件考虑在内的方案相关联。
本发明的连接条可以在其长度上具有用于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形状配合式(formschlüssig)接合的、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多个联接区域。该形状配合式接合可以就基本上沿连接条的纵向的力而言起作用。也可以设置就沿其他方向的力而言起作用的形状配合特性,但这不是必需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联接区域包括位于连接条的两个纵向末端区域内的各一末端联接区域。这两个末端联接区域可以是连接条唯独的联接区域,但这不是必需的。因此,该连接条在装入状态下跨过介于第一模板支撑件与第二模板支撑件之间的距离。
各末端联接区域可以构造为,使得连接条在与相关支撑头联接的状态下选择性地或是仅基本上覆盖支撑头的(沿连接条的纵向测得的)宽度的一半,或是全部地覆盖支撑头的这个宽度。所述半覆盖提供一种易于实现的方案,用以沿连接条的纵向继续设置另一连接条。所述全覆盖在以下情形下特别有利:不继续设置另一连接条,例如由于连接条的端侧在该处抵靠建筑物壁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连接条在该两个末端联接区域之间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接合的中间联接区域。其中该中间联接区域的构造方案可以不同于末端联接区域,但这不是必需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条与三个或三个以上模板支撑件共同起作用。下文将结合若干实施例对本实施方式的优势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本发明的连接条的特征还可在于,该联接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用于与支撑头上的容置区域接合的送入区域,或者,所有联接区域各具一个用于与支撑头上的容置区域接合的送入区域。也可以采用“相反的构造方案”,亦即,该联接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用于与支撑头上的送入区域接合的容置区域,或者,所有联接区域各具一个用于与支撑头上的送入区域接合的容置区域。该送入区域-容置区域的接合可以构造为形状配合式接合,但并非一定要采用此构造方案。该送入区域-容置区域的接合能够在将连接条安装至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上的过程中简单地实现。该送入区域-容置区域的接合非常牢固。连接条以及支撑头的制造难度也相对较低。
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本发明的连接条的特征还可在于,该连接条在横截面中具有在使用过程中呈水平的基边(Schenke l)和在使用过程中呈竖直的基边,以及该联接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侧向定位在在使用过程中呈竖直的基边上。连接条的这个基本外形是连接条在模板固定装置上的可靠定位的良好前提。
本发明的连接条可以具有由金属(特别是由涵盖铝合金的铝)构成的主体。该主体可以是由金属构成的挤出件,在该挤出件上固定有其他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PERI有限公司,未经PERI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81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服务器
- 下一篇:具有未增强区域的织造碳纤维增强的钢基体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