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价键合室温磷光薄膜的快速温和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04761.4 | 申请日: | 2020-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3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 发明(设计)人: | 田锐;吕超;徐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F8/42;C08F16/06;C08L2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价键 室温 磷光 薄膜 快速 温和 制备 方法 | ||
一种共价键合室温磷光薄膜的快速温和制备方法,属于室温磷光薄膜制备技术领域,分别配置磷光分子及聚合物基质溶液,利用磷光分子与聚合物基质形成共价键作用使其充分反应;通过溶剂蒸发法获得纯有机复合薄膜材料。磷光分子‑聚合物基质共价键合网络,使聚合物基质有效地抑制了磷光分子的非辐射跃迁,构筑了高效室温磷光薄膜材料。本方法构筑的薄膜材料尺寸可调、光稳定性好,且其结构性能可以通过共价键数量进行精确调控,具有防伪加密方面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室温磷光薄膜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磷光分子和聚合物基质间共价键作用的复合室温磷光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物基室温磷光材料因其柔性好、可伸展性强、价格低廉而在有机光电器件中获得诸多关注。常见的聚合物基磷光材料主要基于磷光分子与聚合物基质间的共价作用和非共价作用构筑。然而,非共价作用(如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等)是一种弱相互作用力,往往会导致复合材料中磷光分子和聚合物基质相态分离,使得材料的室温磷光性能无法保证。为了获得结构性能可调的室温磷光材料,构筑共价键合的磷光分子-聚合物基质复合材料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为了构筑共价键合的室温磷光薄膜,研究者们采用了诸多方法。然而目前采用的共价键合需要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例如,反应需要在催化剂或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而反应后催化剂或引发剂的去除成为难题;部分共价反应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常常需要高温、高压、外部能源刺激,并且反应时间长、反应不可控。这些因素使得聚合物基室温磷光材料的构筑及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温和、快速、可规模化生产的聚合物基室温磷光材料的构筑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基于磷光分子与聚合物基质发生点击反应,形成共价键合网络,使得磷光分子的非辐射跃迁被有效抑制,得到一种高效的纯有机室温磷光复合薄膜材料。本方法在室温、无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反应温和、耗时短。构筑的复合薄膜材料可根据结构中共价键的含量有效调控其磷光光强及寿命长短,因此可作为防伪加密手段进行应用。本方法构筑的纯有机室温磷光薄膜光稳定性好、性能优异,为进一步大规模生产及应用于光电材料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共价作用在室温磷光材料构筑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磷光分子-聚合物基质共价键作用的室温磷光薄膜材料的构筑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分别配置磷光分子及聚合物基质溶液,利用磷光分子与聚合物基质形成共价键作用使其充分反应;通过溶剂蒸发法获得纯有机复合薄膜材料,其表现出优异的室温磷光特性,肉眼可见4s的绿色磷光发射。该薄膜材料平整光滑、各元素分布均匀、光稳定性好、制备简单、薄膜大小可依据反应容器调节。通过调节聚合物基质中特征官能团的含量,可以有效调控复合薄膜中形成共价键的量,从而实现了对复合薄膜的室温磷光性能(磷光强度及磷光寿命)的有效调节。将上述构筑的复合薄膜作为数字组成,可以实现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发光图案,可作为加密防伪材料进一步应用。
本方法能够在室温条件下通过简单的混合搅拌方法构筑共价键合的纯有机磷光分子-聚合物基质复合室温磷光薄膜,薄膜磷光性能优异、可调、光稳定性好,构筑方法简单、快速、可行性强、可大批量生产,为高性能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构筑提供了重要方法。
一种共价键合的纯有机室温磷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配备具有硼酸基团修饰的磷光材料的碱性溶液;
(2)配备具有富含羟基的聚合物溶液:将富含羟基的聚合物如聚乙烯醇固体加入沸水中搅拌2h,待其完全溶解后得到浓度为1-10g/L的聚乙烯醇溶解,在室温下自然冷却备用;
(3)量取一定量的硼酸修饰的磷光分子、富含羟基的聚合物溶液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在室温下搅拌30分钟使其充分混合反应;
(4)将上述反应溶液加入到表面皿中,加热移除溶剂后取出自支撑薄膜,自然冷却后得到具有室温磷光特性的复合薄膜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47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