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0399.3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0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刚;沈洪流;唐德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7/00 | 分类号: | F16K17/00;F16K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周刚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管路 回火 逆止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该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包括:阀体,阀体的中部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阀体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连同于第一通道的上密封接口体和下密封接口体;第一通道内设置有直径与第一通道内径相同的密封球体,密封球体能够位于第一通道内上下滑动,阀体的侧面形成有朝向斜上方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一端连同于第一通道,另一端设置有煤枪接口。该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解决了防回流逆止体在输送固体物质时,阻力大、磨损快、抗干扰能力差、寿命短的缺陷,提高了高炉内热风防回流装置的可靠性,极大提高了安全阀的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
背景技术
高炉正常喷煤状态下煤枪前喷吹压力大于煤枪后炉内压力50kpa,保证煤粉输送到炉内。但当喷吹系统故障设备故障、管道堵塞、喷吹气体(氮气或压缩空气)压力突然大幅波动时和高炉恶性蹋料、风口灌渣等情况下会造成在喷煤枪前端压力低于炉内压力,造成炉内高温热风(约1200℃)倒流出高炉外。为避免此情况下炉外常温、常压喷吹管路及辅助装置的损坏和事故的扩大,需要在煤枪前加装安全逆止阀以保护炉外喷吹设备。
常规的喷煤逆止阀结构有旋启阀和弹子阀两种,旋启阀防回流逆止体位于流体的中心位置,在输送固体物质时,阻力大、磨损快,寿命短,阀口磨损后若发现不及时,在发生炉内回流时由于密封不好,经常起不到防回火作用;弹子阀密封面不规则,密封效果差,两种阀体的逆止体在煤粉输送时均处于悬浮的不稳定状态,在输送或炉内压力波动时,逆止体的位置的变动会引起输送煤量波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该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采用球式滑动阀结构,输送流道中无止回体布置,解决了防回流逆止体在输送固体物质时,阻力大、磨损快、抗干扰能力差、寿命短的缺陷,提高了高炉内热风防回流装置的可靠性,极大提高了安全阀的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该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中部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所述阀体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连同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上密封接口体和下密封接口体;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有直径与所述第一通道内径相同的密封球体,所述密封球体能够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上下滑动,所述阀体的侧面形成有朝向斜上方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连同于所述第一通道,另一端设置有煤枪接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径,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径与所述下密封接口体的内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上密封接口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上密封接口体和下密封接口体面向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均设置为与所述密封球体贴合的球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之间的夹角为25-35°。
优选地,所述阀体、密封球体、煤枪接口、上密封接口体和下密封接口体均具有耐高温和耐磨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中的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采用球式滑动阀结构,输送流道中无止回体布置,解决了防回流逆止体在输送固体物质时,阻力大、磨损快、抗干扰能力差、寿命短的缺陷,提高了高炉内热风防回流装置的可靠性,极大提高了安全阀的寿命。克服了原设备不耐磨损、寿命短的缺点,密封球体和密封面工作时磨损小,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维护、清理方便,便于操作,结构简单,便于制造,成本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高炉喷煤管路防回火逆止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03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