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恒压压汞实验的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确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99911.7 | 申请日: | 2020-03-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8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 发明(设计)人: | 代金友;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王灏增 |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压压 实验 储层微 毛细管 孔隙 确定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恒压压汞实验的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确定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取样并测定储层连通孔隙度;2)开展恒压压汞实验,绘制恒压压汞曲线;3)确定最大进汞饱和度。本发明可以通过恒压压汞实验,快速得到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具有直观清晰、方便快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有效弥补了目前实验方法不能对微毛细管孔隙度进行单独定量测定的缺点;采用恒压压汞实验方法确定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的同时,也确定了储层有效孔隙度,极大地拓展了恒压压汞实验的用途;微毛细管孔隙度的测定结果可应用于各类常规或非常规储层的孔隙结构研究、储层质量评价以及页岩储层容积法储量计算等众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恒压压汞实验的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确定方法,属于油田开发地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储层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储层的基本特性是孔隙性和渗透性。储层孔隙性和渗透性好坏取决于空隙。空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又可细分为尺度较大的孔隙以及较大孔隙之间的狭窄连通部分喉道。孔隙决定储层储存流体的能力,而喉道控制储层渗滤流体的能力,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储集空间。因此,多孔介质储层储集空间可看做是由孔隙和喉道组成的三维立体的孔喉网络,赋存于其中的流体流动服从渗流规律。
储层中多数孔隙总能找到与其相配位连通的其它孔隙,然而也存在少数不连通孔隙(或死孔隙)。对于储层连通孔隙,根据孔径大小又可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等三类。其中,超毛细管孔隙是指孔径0.5mm的毫米级孔隙,其中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自由流动;毛细管孔隙是指孔径介于0.5mm~0.2μm之间的微米级孔隙,由于孔径较小,其中流体质点受毛管力以及周围固体界面分子力作用而不能自由流动,只有在驱替动力作用下才能流动;微毛细管孔隙是指孔径0.2μm的纳米级孔隙,此类孔隙中分子间引力很大,油藏条件下无论施加多大驱替动力,流体也不能流动而呈吸附态。显然,储层流体渗流主要发生在超毛细管和毛细管孔隙中,而微毛细管孔隙中的流体不具有理论上的流动性。因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和毛细管孔隙为有效孔隙,微毛细管孔隙则为无效孔隙。将上述储层孔隙对应关系总结为表1。
表1储层孔隙对应关系表
从表1可以看出,储层总孔隙≥连通孔隙≥有效孔隙。其中,连通孔隙由微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超毛细管孔隙构成,有效孔隙由毛细管孔隙和超毛细管孔隙构成,因此连通孔隙与有效孔隙之差即为微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发育程度可以用微毛细管孔隙度定量表征。
微毛细管孔隙度是岩石中微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确定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①常规储层储集空间以有效孔隙(毛细管孔隙和超毛细管孔隙)为主,但也发育一定数量的微毛细管孔隙。这些微毛细管孔隙主要分布在岩石碎屑颗粒之间的细小而致密的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中。由于微毛细管孔隙发育程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和储层质量优劣,故确定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就可以定量分析储层微毛细管孔隙的发育程度,进而深化储层孔隙结构的认识,并为储层质量评价提供可靠依据。②另外,非常规储层、尤其页岩储层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粘土矿物,其孔隙结构与常规储层明显不同,而主要以微毛细管孔隙为主,确定页岩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作为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和储层评价的重要依据,而且也为容积法计算页岩储量提供了可能与前提。然而,由于储层微毛细管孔隙不具有理论上的流动性,目前实验室尚难以对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进行单独测定,并且国内外也缺乏确切的物理定量计算方法报道,极大地限制了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的定量认识与应用。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的确定方法?已成为一个极具实践意义的现实而迫切的理论性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强的一种基于恒压压汞实验的储层微毛细管孔隙度确定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99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