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9132.7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5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伟;马伟斌;郭小雄;罗鹏;赵鹏;马召辉;王子洪;杜晓燕;安哲立;邹文浩;马超锋;付兵先;常凯;李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25/00 | 分类号: | G09B25/00;G01M9/00;G01M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线 隧道 单侧平导型 救援 火灾 模型 试验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包括:隧道系统,隧道系统包括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主隧道通道为一条纵向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平行布置在主隧道通道一侧,横向连接通道横向布置并与主隧道通道和疏散通道垂直连通;火源模拟装置,火源模拟装置设于主隧道通道内;排烟管道;监控装置,用于监测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内的烟气浓度及烟气流动规律。本发明可模块化装配,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易于拼装,通用性强,试验操作方便,能够准确地记录分析铁路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热辐射值及通风策略等特征参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灾安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发展以及西部铁路网建设的兴起,超长铁路大隧道的数量在线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众所周知,特长铁路隧道由于其结构特点,一旦列车在隧道内发生火灾,短时间内外部救援很难到达现场展开施救工作,造成人员逃生困难。
在现代的隧道火灾研究中,通过模拟试验来研究隧道内火灾状况下的烟气流动规律和通风策略,用来指导通风与排烟模式的设计,对于保障隧道高效、安全的运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巨大的结构构造,进行全尺寸隧道火灾试验的成本高,操作困难,难以获得大量的试验数据,因此目前多采用小尺寸模拟试验,但是通常小尺寸模拟试验系统只能模拟一种或少数几种隧道形式,通用性差。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拼装,通用性强,能够在实验室中研究隧道内火灾状况的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小尺寸隧道火灾模拟试验系统结构复杂,不便于检测观察试验数据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拼装,通用性强,能够在实验室中研究隧道内火灾发生时的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热辐射值及通风策略等特征参数的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本发明的一种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包括:
隧道系统,隧道系统包括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主隧道通道为一条纵向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平行布置在主隧道通道一侧,横向连接通道横向布置并与主隧道通道和平行疏散通道垂直连通;
火源模拟装置,火源模拟装置设于主隧道通道内;
排烟管道,排烟管道设于横向连接通道的顶部;
监控装置,监控装置设于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内部,用于监测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内的烟气浓度及烟气流动规律。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该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依照当金山隧道原型的结构特点,按照1∶10的缩尺比例制成了一种结构简单、可模块化拼装、通用性强且整体结构稳定性好的火灾模型试验系统。通过火源模拟装置可模拟出隧道内的火灾场景,并通过隧道系统、排烟系统和监控装置对隧道内的烟气浓度、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及热辐射值进行观察、监测并记录试验数据,提高隧道火灾试验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优良的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系统。本发明的一种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易于拼装,通用性强,试验操作方便,能够准确地记录分析铁路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热辐射值及通风策略等特征参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主隧道通道包括主隧道基础模块、主隧道观察模块、主隧道调整模块、主隧道燃烧模块和主隧道连接模块,主隧道基础模块、主隧道观察模块、主隧道调整模块、主隧道燃烧模块和主隧道连接模块均为多个且依次连接;火源模拟装置安装在主隧道燃烧模块(114)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91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