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支付账户端用户凭证生成转换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96419.4 | 申请日: | 2020-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9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祝振汉;周美明;司大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讯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Q20/32 | 分类号: | G06Q20/32;G06Q20/38 |
| 代理公司: | 上海邦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12 | 代理人: | 田强 |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支付 账户 用户 凭证 生成 转换 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移动支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支付账户端用户凭证生成转换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本发明获取账户B的设备信息,并对账户B的用户凭证进行分散运算;并利用账户A和账户B之间约定的运算方法,将账户B的凭证在处理后进行序列化;对序列化之后的账户B的凭证通过约定的加密算法加密;通过用户的账户信息将加密算法加密后的结果进行分散处理;将分散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序列化后形成数字串;将数字串和账户A的用户凭证标识符进行混淆,形成基于账户A的用户凭证。本发明在远程支付账户用户凭证的生成,转换和交互使用,从而做到账户系统的用户凭证可以简单快速的在不同的账户体系中互联互通,解决了账户凭证间的安全转换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支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支付账户端用户凭证生成转换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支付领域中的账户系统设计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其中近场支付的账户设计以NFC为主的基于卡片的账户凭证系统;而在远程支付的账户系统设计中,NFC并不合适,基于此,大多数支付机构和银行采用了数字通证(TOKEN)的方式在远程支付场景中。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各家支付机构和银行采用了自定义的TOKEN体系和实现方法,给在互联网情况下的互联互通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能够让各种账户体系可以互联互通,本发明给出了一种简单易用的方法,来帮助不同的账户拥有方实现生产,交互,存储和转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支付账户端用户凭证生成转换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目前的支付远程账户体系中,生成凭证的方法有很多而且非常分散和碎片化,短期内无法实现统一标准和规范来适应全球化支付系统和用户需求。
现有的用户凭证设计,大致采用了基于数字编码的方式,位数在18-25位阿拉伯数字之间,数字编码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商户端的受理改造,但是在不同的账户凭证交互中会带来很多商户端的改造成本。
同时,用户凭证使用在金融交易中,对于安全性和隐私性有很高要求,因此对于用户凭证的转换和脱敏的技术方案有很高的要求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移动支付账户端用户凭证生成转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账户B的设备信息,并对账户B的用户凭证进行分散运算;
S2利用账户A和账户B之间约定的运算方法,将账户B的凭证在S1处理后进行序列化;
S3对S2序列化之后的账户B的凭证通过约定的加密算法加密;
S4通过用户的账户信息将加密算法加密后的结果进行分散处理;
S5将分散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序列化后形成数字串;
S6将数字串和账户A的用户凭证标识符进行混淆,形成基于账户A的用户凭证。
更进一步的,所述账户B的用户凭证为指纹相关的凭证,通过新生成的账户A的用户凭证可反推溯源到用户B的初始用户凭证。
更进一步的,在账户B的用户凭证为和用户指纹无关的用户凭证时,使用随机匹配的算法,来随机匹配不同账户用户凭证,所述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T1将服务器端账户A和账户B的用户凭证进行池化;
T2在账户端开辟独立的存储空间,来和服务器对话建立池化数字凭证体系之间的关联;
T3在不同的客户端和对端的用户凭证池里面的数字凭证进行服务器端的单向关联;
T4在客户端将凭证池的数字序列化之后,在前端展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讯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讯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64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