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型引流管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4538.6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9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宋玲玲;张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M25/10 |
代理公司: | 大连八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26 | 代理人: | 马瑞驹 |
地址: | 11601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经皮经 肝胆 直接 穿刺 引流 | ||
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型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引流管1、支撑管2和针芯14,支撑管2置于引流管1内,针芯14置于支撑管2内,引流管1尾部、针芯14尾部与支撑管2尾部连接;引流管1顶部的锥形管3内通道呈锥形,引流管1上部的凹形管4外表面呈凹形处设置球囊5,球囊5内设置的注水通道6与设置在引流管1尾部的连接头7连接,锥形管3与凹形管4之间的引流管1上设置有侧孔8;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损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约了手术时间及医疗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涉及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型引流管。
背景技术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可诱发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甚至发生胆囊癌变。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的传统治疗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术,再微创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随着人们对胆囊功能的重视及保护,保胆取石手术孕育而生,手术方式经历了右上腹小切口保胆手术、腹腔镜辅助右上腹小切口保胆手术以及完全腹腔镜保胆手术。
无论是采取开腹还是腹腔镜方式进行胆囊手术,胆囊切除及保胆手术均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对于不能耐受全麻或长时间局麻风险的高龄、高危患者,为了控制急性胆囊炎引起的感染及疼痛,避免胆囊穿孔的发生,多采取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该手术在局麻下完成,超声或X线定位胆囊,在其监视下降穿刺针经穿刺点置入到胆囊内,拔除枕芯,置入导丝,在导丝引导下将引流管经皮肤-肝脏放置到胆囊腔内。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直接穿刺型引流管,可将带有针芯的引流管直接穿刺到胆囊内。
但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管多为单猪尾胆道外引流管,引流管腔内设有一根牵引线,当引流管位置调整好后,通过收紧牵引线,致使头端引流管完全呈一个襻环,具有防止引流管脱出的作用。较细外径的引流管头端容易牵拉呈襻,而较粗的引流管呈襻则较为困难,因此对于14Fr以上的胆囊穿刺引流管多呈直线型,缺失襻环,容易发生移位及脱出。此外,穿刺及置管过程中,胆囊穿刺点可发生撕裂出血,引流管压迫效果较差。如果穿刺点不在胆囊床上,而在胆囊游离面,胆囊穿刺点可发生胆汁外漏,而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损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约了手术时间及医疗成本的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型引流管。
本发明包括引流管1、支撑管2和针芯14,引流管1尾部、针芯14尾部与支撑管2尾部连接;引流管1顶部的锥形管3内通道呈锥形,引流管1上部的凹形管4外表面呈凹形处设置球囊5,球囊5内设置的注水通道6与设置在引流管1尾部的连接头7连接,锥形管3与凹形管4之间的引流管1上设置有侧孔8;
侧孔8是1个;
引流管1长60-100cm,外径为7-18Fr,内径为5-16Fr;
球囊5是乳胶球囊;
球囊5直径1-2cm;
注水通道6内径为2Fr;
支撑管2长度60-100cm,外径4-15Fr,内径3Fr;
针芯14长度60.5-100.5cm,外径2.5Fr;
引流管1尾部外表面设有螺纹9,支撑管2尾端设有帽状接头11,接头11内壁设有螺纹12,接头11外壁设有螺纹15,针芯14尾端设有帽状接头17,接头17内壁设有螺纹16;支撑管2置于引流管1内,螺纹9与螺纹12旋转吻合连接,针芯14置于支撑管2内,螺纹15与螺纹16旋转吻合连接;
支撑管2头端设有阻力块10;
支撑管2是金属管,
针芯14为实心针,头端呈锥形。
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45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串联式取石球囊导管
- 下一篇:带球囊的瘘道扩张型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