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触点组件及具有该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94050.3 | 申请日: | 2020-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5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坤;邹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50/54 | 分类号: | H01H50/54;H01H50/64;H01H50/04 |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张祥军 | 
| 地址: | 550009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点 组件 具有 接触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触点组件,包括传动杆、固定支架和动触点,固定支架包括侧壁和底板,侧壁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卡扣孔,底板固定连接在传动杆的上端,动触点的两侧设置有凸台,凸台插入卡扣孔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本发明通过双臂结构固定动触点,保证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接触器产品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接触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触点组件及具有该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通常应用在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的电流的“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切断、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接触器的第一动触点1常固定在传动杆3上,传动杆3通过电磁吸力和弹簧复原力来带动第一动触点1运动,实现第一动触点1与静触点的吸合与分断。第一动触点1常通过E型卡簧2固定在传动杆3上,虽然操作方便,但E型卡簧2结构存在缺口,即为单臂固定方式,这样第一动触点1装配后的平行度较差,当动触点在分断时,弹簧的反向作用力将全部集中在E型卡簧2上,E型卡簧2受力不均匀,从而致使触点经多次反复吸合与分断后,造成E型卡簧2的变形,进而导致产品第一动触点1相对位置发生变动,即出现松动或转动现象,此时第一动触点1两端与相对应的静触点难以确保同时接触,造成触点回跳大,降低了第一动触点1的电寿命和机械寿命;甚至存在E型卡簧2掉落的情况,第一动触点1脱落,导致接触器失效。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触点组件及具有该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通过双臂结构固定限定动触点的位置,保证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接触器产品性能。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动触点组件,包括传动杆、固定支架和动触点,固定支架包括两个侧壁和底板,两个侧壁相对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卡扣孔,底板固定连接在传动杆的上端,动触点的两侧设置有凸台,凸台插入卡扣孔中。动触点对比现有技术,采用双臂固定,增加了动触点装配后的平行度,保证产品在吸合时桥式接触可靠、稳定,进而保证了产品运动顺畅、动作无异常,并且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使用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产品性能。
所述动触点设置有圆台,动触点和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上端与动触点贴合,第一弹簧的上端套在圆台的外圈,限制第一弹簧的晃动,提高动触点的稳定性,第一弹簧的下端与底板贴合,第一弹簧的下端套在传动杆的上端外,在弹簧弹力作用下,保证动触点与固定支架稳定接触,进而保证触点接触的稳定性。
所述动触点组件还包括绝缘板和绝缘环,绝缘板中心开设有通孔,绝缘环结构为圆环,所述传动杆为圆柱体,传动杆的上部靠近端面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限位圆台,传动杆的上端套有绝缘板和绝缘环,绝缘板与限位圆台的上端面贴合,绝缘板的内圈设置有环台,底板的中心开设有孔,孔套住环台的外圈,绝缘环与环台的上端面贴合,绝缘板和绝缘环将传动杆与底板隔离开,保证传动杆与底板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第一弹簧的下端套在绝缘环的外侧,一方面限制第一弹簧的晃动,提高动触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绝缘环将第一弹簧与传动杆隔离开,保证第一弹簧与传动杆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实现产品的高压负载能力。
所述环台的高度等于底板的厚度,保证底板与传动杆的隔离效果良好,进而保证传动杆与底板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
与上述方案不同,所述环台的高度设置大于底板的厚度,绝缘环的下端设置有台阶孔,台阶孔套住环台的外圈,传动杆与底板之间形成延长的爬电路径,增加了爬电路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耐电压性能,提高了接触器产品高压负载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40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