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烧风洞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93736.0 | 申请日: | 2020-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4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凤娇;贾向阳;刘连杰;李佳;王甫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菱机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9/02 | 分类号: | G01M9/02;G01M9/04;G01M9/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152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烧 风洞 | ||
本发明涉及风洞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风洞。包括:集气段、动力段、隔振圈、扩散段、阻尼网、稳定段、收缩段和试验段,其中动力段内设置整流罩,稳定段内设置若干层阻尼网。本发明的试验段包括壳体、隔热层、隔热涂层、点火槽、燃烧床、耐火砖层、阻拦网。本发明通过建设森林火灾燃烧风洞实验平台,重点测定所模拟的不同火环境下,林火行为特征和燃烧参数,从而进一步了解火灾动力学,揭示林火蔓延规律与机理,构建林火蔓延模型,确定扑火中的各类技术参数,有利于开展火灾监测预警和应急决策技术研究,为防控森林火灾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洞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风洞。
背景技术
自地球出现森林以来,森林火灾就伴随发生。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20多万次,烧毁森林面积约占全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以上。中国每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约1万多次,烧毁森林几十万至上百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8‰。森林火灾不仅烧死、烧伤林木,直接减少森林面积,而且严重破坏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森林生物量下降,生产力减弱,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成人畜伤亡。高强度的大火,能破坏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使某些林地和低洼地的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沼泽化;另外,由于土壤表面炭化增温,还会加速火烧迹地干燥,导致阳性杂草丛生,不利森林更新或造成耐极端生态条件的低价值森林更替。目前,人们通过模拟不同火环境下,林火行为特征和燃烧参数,对森林火灾事故的火灾危险性、防火设计方法以及灭火救援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为防控森林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而针对有风条件下的森林火灾蔓延规律,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则开展的相对较少,尤其缺乏突发火风压作用下的区域森林火灾蔓延以及防控灭火技术、应急处置方面的研究。
现实环境并不是稳定环境,而是具有变化风场条件下的复杂环境。可燃物质泄漏扩散燃烧、火焰蔓延可能因为风场而具有不同于稳定环境下的特殊规律。在风场条件下,危险源泄漏扩散区域、安全距离、火灾蔓延范围、烟气浓度迁移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单一的应急救援和处置方案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风场环境。因此,设立可以实现不同风场条件下的森林火灾模拟燃烧风洞实验平台,进一步开展突发火风压条件地下火灾向爆燃转捩的基础研究,以及复杂风场条件下火灾扑救技术的研究。燃烧风洞实验平台的开发对基础科学和消防实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突发火风压作用下的森林火灾蔓延以及防控灭火技术、应急置方面的需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烧风洞,可以实现不同风场条件下的林火行为特征和燃烧参数,从而研究林火行为特性、林火蔓延扩散机理,进一步了解火灾动力学,揭示林火蔓延规律与机理,构建林火蔓延模型,确定扑火中的各类技术参数,开展火灾监测预警和应急决策技术研究,为防控森林火灾提供技术支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烧风洞,包括:集气段、动力段、隔振圈、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试验段,所述动力段包括整流罩,所述稳定段包括阻尼网,所述试验段的工作段包括壳体、隔热层、隔热涂层、点火槽、燃烧床、耐火砖层、阻拦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洞体为直流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力段包括整流罩。所述整流罩的结构形状像子弹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振圈安装在动力段与扩散段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段沿风速方向设置若干层阻尼网,所述阻尼网的截面为方形网格状,所述稳定段上安装检修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缩段选择采用修正后双五次曲线,保证流场技术品质优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选用Q235B材质,所述隔热层选用硅酸铝陶瓷纤维,所述燃烧床和耐火砖层选用耐火砖,所述阻拦网选用316不锈钢材质。所述试验段的工作段的壳体内依次安装隔热层和隔热涂层,所述试验段的工作段的底部铺设耐火砖层,在耐火砖层的上面设有燃烧床,燃烧床内设有点火槽,阻拦网设置在燃烧床周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菱机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恒菱机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37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