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水新型高效复合精炼剂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2871.3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0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凌幸福;凌陈皓玥;刘卓颖;王思懿;黄瑚;曾波;王长青;徐水生;陈新;涂昀;陈建军;方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陈皓玥 |
主分类号: | C21C7/00 | 分类号: | C21C7/00;C21C7/06;C21C7/064 |
代理公司: | 新余市渝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4 | 代理人: | 张瑜生 |
地址: | 338000 江西省新余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水 新型 高效 复合 精炼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水新型高效复合精炼剂,它包括高位料仓加料型和人工投包加料型,其中高位料仓加料型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比构成是:Al粉:17~35%;Al渣灰:11~20%;Si‑Ca‑Ba粉粒:23~30%;BaCO3粉粒:8~10%;Al2O3‑CaO:13~20%;Ca(OH)2微粉:8~13%。它的有益效果是:1、脱氧、脱硫能力明显提高:2、成渣速度更快,钢水温降小,精炼时间更短,成品钢水的纯净度更高,Al、合金的收得率大幅提高,适用面广,通用性好;3、能大幅度降低冶炼成本:4、不需使用萤石,炉龄、包龄大幅延长:5、可有效的优化冶炼工艺;6、有效的将以SiO2为主的玻璃渣系改良为以CaO、Al2O3为主的钙铝酸四元渣系。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冶金行业精炼钢过程中的一种添加剂,特别是一种钢水新型高效复合精炼剂。
背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对优质合金钢、品种钢、连铸、真空精炼等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炼钢厂一般以LD转炉或UHP电炉作为初炼炉进行氧化性冶炼,再在LF炉进行还原性精炼,即初炼加精炼(LD、UHP炉+LF炉)工艺。该种工艺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初炼和精炼难于在设备上做到匹配,因后者时间长得多,所以,经常导致LD、UHP炉生产受限,或者强脱氧、深脱硫、净化钢水的精炼效果不明显。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钢厂大多采取采用各种辅料的方式来应对,如各种精炼剂、净化剂、脱氧剂、复合脱氧剂、合金、顶渣改质剂、脱硫剂、化渣剂、调渣剂、埋弧剂、精炼渣、钢包改质剂等,不胜枚举。虽然它们对氧化性钢液的预脱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材料的用量大、价格高,冶炼的成本高。产品含有较高的N、S等有害物和SiO2、(Cl+F)、MgO、Fe、C等杂质,从冶炼效果上做不到在脱氧的同时对钢水深脱硫并进行钢水净化,不能大幅提高钢水的质量;其次,不能有效解决萤石用量大导致炉衬、包衬耐材侵蚀过快的问题,不能有效降低设备成本,而且使用量大,冶炼成本也居高不下,生产节奏也受影响;再次,现有精炼剂还原能力有限,钢水温降大、成渣速度较慢,无法进一步优化冶炼工艺。如现有某型精炼剂,它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是:Al:6~13%;CaC2:2~10%;Si:3~5%;BaCO3:4~15%;Al2O3:13~36%;CaO:20~45%;SiO2:4~8%;H2O:0%;其他:5~11%,。它在使用中就具体存在以下不足:
1、脱氧、脱硫能力不足,主要在于其Al、CaC2、Si等脱氧物质的含量偏低,其脱氧物质Al的含量为6~13%,来源于AD粉;CaC2的含量为2~10%,来源于等外级电石;Si的含量为3~5%,来自于Si-Fe合金冶炼的炉渣,对脱氧能力要求较高的钢种冶炼产品的脱氧能力明显不足,脱硫能力自然也不强大,LF炉第一次通电结束脱硫率平均为24%,成品钢水脱硫率平均为78.5%。
2、成渣速度较慢,钢水温降大,精炼时间较长,成品钢水的纯净度欠佳,Al及合金的收得率提高有限,不能在包括真空炉在内的冶炼要求较高的环节中使用,有局限性;其原因主要在于,(1)脱氧能力设计不足,使用量大,钢水温降大;(2)脱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高熔点的脱氧(如CaC2)材料反应速度慢,脱氧产物及产品中的渣料难以快速形成低熔点四元钙铝酸系炉渣,在初炼出钢大包,难以快速形成白渣;在LF炉,成渣时间4~5min以上,炉渣前期易起团结块,难以快速形成埋弧升温效果更好、透气性及流动性更好、吸附夹杂的能力更强的熔渣,精炼时间较长,钢中气体、夹杂物不能充分上浮,成品钢水纯洁度欠佳;(4)强脱氧的能力有限,合金消耗量较大,与传统冶炼方法相比,钢水中的Al及合金收得率提高有限,一般提高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陈皓玥,未经凌陈皓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28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