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稀疏激光雷达数据的动态障碍物追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2403.6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7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周增祥;孙翔峻;段仕鹏;左家乐;黎梦涛;柴源;王应富;刘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7/66 | 分类号: | G01S17/66;G01S17/931;G06K9/62 |
代理公司: | 合肥昊晟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3 | 代理人: | 王林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稀疏 激光雷达 数据 动态 障碍物 追踪 方法 | ||
1.一种基于稀疏激光雷达数据的动态障碍物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消除静态背景
确定可行驶区域,删除可行驶区域的地面点云和超过指定高度的点云,剩余点云即为障碍物点云;
S2:动态点云聚类
对步骤S1中的障碍物点云进行聚类,将属于不同动态障碍物的点云分为不同的簇;
S3:凸包提取
经过步骤S2的聚类后,提取聚类点云的凸包;
S4:特征提取
利用凸包的角度信息进行模糊分类,再对这些点云拟合获得障碍物位置信息;
S5:数据关联
根据不同帧中障碍物的位置信息关联属于同一障碍物的不同时刻的位置,并拟合为轨迹,将已经追踪到的轨迹与当前数据帧检测到的聚类点云关联,更新动态障碍物的运动轨迹;
S6:预测轨迹
利用轨迹函数预测动态障碍物的位置: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轨迹点得到轨迹函数,根据轨迹函数在最后一个轨迹点的横坐标基础增加适当增量x得到xp,带入公式求得yp坐标,(xp,yp)即为预测轨迹点,直线预测时带入的最小二乘法公式如下:
其中,(xi,yi)是拟合直线的轨迹点,a1是拟合直线的斜率,a0是拟合直线的截距,R2为轨迹点与拟合直线的距离差的和,多项式曲线预测时带入的公式如下:
其中,(xi,yi)是拟合三次多项式的轨迹点,a0、a1、a2、a3为拟合三次多项式的系数,R2为轨迹点与拟合曲线的距离差的和;
轨迹函数包括直线预测和多项式曲线预测函数,直线预测函数如下:
xp=x[n]+(len)/(t*n)
其中,X[n]是当前轨迹点,len为已有轨迹点的x坐标的增量绝对值的和,t为可调参数,n为已有轨迹点个数,在直线预测中根据已有轨迹点之间的x增量的平均值估计当前时刻的x增量;其多项式曲线预测函数如下:
xp=x[n]+len/(t*n)*k
其中,X[n]是当前轨迹点,t为可调参数,n为已有轨迹点个数,len为已有轨迹点的欧式距离的和,k为当前轨迹的斜率,在多项式曲线预测中根据已有轨迹点之间的x增量的平均值估计当前时刻的x增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稀疏激光雷达数据的动态障碍物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点云只包含坐标信息,坐标形式为二维坐标(x,y)。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稀疏激光雷达数据的动态障碍物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具体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1:确定采集平面
根据主要障碍物的高度设置采集平面的高度为0.8米~1.0米;
S12:生成模板
构建栅格地图或者转换已经存在矿井地图为栅格地图,栅格地图分为障碍层、膨胀层、可行驶层;
S13:预处理
加载步骤S12中已经建好的栅格地图,设置膨胀层厚度为0.05米,接收激光雷达的原始数据,然后处理点云,删除点云中的非法值;
S14:过滤点云
用点坐标和栅格地图做比较判断是否处于可行驶层,如果在可行驶层则保留否则删除此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240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