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载量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2138.1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68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万川;汪伟峰;周显明;程航飞;吴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0 | 分类号: | F01N11/00;F01N9/00;F01N3/029 |
代理公司: | 南昌青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3 | 代理人: | 张以标 |
地址: | 33000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载量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搜集系统、碳载量控制方法和车辆。颗粒搜集系统包括:装置本体,内置有含碳载量的碳颗粒;温度传感器,设于装置本体内,适于采集装置本体内的温度,获取采集温度;处理模块,与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适于获取采集温度,并建立采集温度与碳载量的矩阵,使装置本体内的碳载量满足再生要求。本发明通过保证了颗粒搜集系统的再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颗粒搜集系统、碳载量控制方法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排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柴油机颗粒排放量的颗粒搜集系统100后处理控制系统得以越来越广发的应用。但颗粒搜集系统100后处理控制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难点,尤其是颗粒搜集系统100堵塞问题。车辆在城市循环中,由于车辆瞬态工况多,排温较低,容易引起颗粒搜集系统100堵塞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颗粒搜集系统。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碳载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搜集系统,包括:装置本体,内置有含碳载量的碳颗粒;温度传感器,设于装置本体内,适于采集装置本体内的温度,获取采集温度;处理模块,与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适于获取采集温度,并建立采集温度与碳载量的矩阵,使装置本体内的碳载量满足再生要求。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装置本体内的温度,通过处理模块建立起颗粒捕捉器的碳载量与入口温度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获得颗粒捕捉器内部的极限碳载量,低温时尽量扩展总碳载量,避免其发生状态不稳定的再生动作,高温时,工况稳定时,以更高的排温,更快的速度燃烧掉颗粒搜集系统中累积的碳烟。
通过对装置本体内的温度应实时进行监控,以获取颗粒捕捉器内部的最高温度,可以保证颗粒捕捉器在再生过程中载体的安全。根据颗粒捕捉器的不同碳载量下对应的入口温度,进行再生效率实验,从而可以得出满足颗粒捕捉器再生效率的最低温度。结合碳载量与入口温度的对应关系,以及各温度下的再生效率,设计策略矩阵,以使颗粒捕捉器在低温下不容易进入再生区域和进入再生区域后严格按照碳载量对应的再生温度进行燃烧,以保证颗粒捕捉器高温再生的安全。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装置本体包括:中部腔体,具有等截面,适于容置碳颗粒;第一端部,设于中部腔体的一端;第二端部,设于中部腔体的另一端;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其中,第一端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二端部沿氧气进入中部腔体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设于中部腔体的横截面上,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设有温度传感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温度在装置本体内沿氧气的进入方向会逐渐增加,从而温度传感器的设置数量相应增加,能够使测得的温度更加准确,以能够真实反映装置本体内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位置的轴心、第二位置的轴心、第三位置的轴心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且第一位置相互垂直的径向、第二位置相互垂直的径向和第三位置相互垂直的径向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温度传感器在第一位置相互垂直的径向上设置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在第二位置相互垂直的径向上和第三位置相互垂直的径向上设置的数量为两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保证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和均匀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靠近中部腔体的内壁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与中部腔体的内壁之间相互隔离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21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