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掺杂对Co3 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1738.6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5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王荣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C20/30 | 分类号: | G16C20/30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8 | 代理人: | 胡琳梅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掺杂 co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掺杂对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调控的第一性原理预测方法,包括对Co3S4反铁磁构型进行能量计算和比较,确定反铁磁磁序;基于不同浓度的P掺杂Co3S4,分析Co3S4的水分解催化性能;基于电荷密度和电子态密度分析不同浓度的P掺杂对Co3S4体系电子性质的改变。在传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包括DFT+U、范德华力修正等,准确理解Co3S4的电子结构、磁学等基础性质,用以探讨P掺杂对Co3S4结构催化性能的积极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材料化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掺杂对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调控的第一性原理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人们在水分解制备方面迫切需要研究价格低廉、藏量丰富、催化性能高的材料来替代贵金属基电催化剂。自从过渡金属硫化物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成为了催化领域和其他新能源领域最受欢迎的材料之一,它有希望在未来取代贵金属基材料。因此,关于过渡金属硫化物在水分解催化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研究中,大部分是有关Co元素的材料。
理论预测成为了研究水分解催化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以过渡金属硫化物Co3S4为研究对象,需要一种P掺杂对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调控的第一性原理预测方法,用以探讨P掺杂对Co3S4催化性能的积极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掺杂对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调控的第一性原理预测方法,在传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包括DFT+U、范德华力修正,准确理解Co3S4的电子结构、磁学等基础性质,用以探讨P掺杂对Co3S4催化性能的积极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掺杂对Co3S4水分解催化性能调控的第一性原理预测方法,包括:
对Co3S4反铁磁构型进行能量计算和比较,确定反铁磁磁序;
基于不同浓度的P掺杂Co3S4,分析Co3S4的水分解催化性能;
基于电荷密度和电子态密度分析不同浓度的P掺杂对Co3S4体系电子性质的改变。
在一实施方式中,对Co3S4反铁磁构型进行能量计算和比较,确定反铁磁磁序,具体步骤包括:
通过改变Co3S4块体中+2价Co原子的自旋方向,建立铁磁构型和三种反铁磁构型;
计算铁磁构型和三种反铁磁构型对应的能量和晶格常数;
比较得出铁磁构型和三种反铁磁构型的能量大小顺序。
在一实施方式中,基于不同浓度的P掺杂Co3S4,分析Co3S4的水分解催化性能,具体步骤包括:
建立不同浓度的P掺杂Co3S4表面构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17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