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隔热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90611.2 | 申请日: | 2020-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4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 发明(设计)人: | 朴世伦;尹俊永;千秉熙;郭杳姃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7C3/04 | 分类号: | F17C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王艳春 |
| 地址: | 韩国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化 天然气 隔热 结构 | ||
公开了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隔热结构。根据本发明的液化天然气储罐使设置在储罐的角落部处以将施加到初级密封壁和次级密封壁上的负荷传递到船体的横向连接体配置成自身包括褶皱部,从而吸收不对称地作用在储罐的角落部处的负荷,进而由此最小化船体的疲劳负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隔热结构,并且更详细地,涉及通过设置在储罐的角落部处以将施加到初级密封壁和次级密封壁上的负荷传递到船体的横向连接体的经改善的结构来吸收不对称地作用在储罐的角落部处的负荷以最小化船体的疲劳负荷的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隔热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天然气通过陆地上或者海上的气体管道以气体状态进行运输,或者在以液化的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下文中简称为LNG)的状态存储在LNG运输船中的情况下运输到远距离的消费地点。
LNG是将天然气冷却到极低温(大致-163℃左右)而获得的,与气体状态的天然气时相比,其体积缩小为大约1/600而非常适合于通过海上远距离运输。
LNG装载在LNG运输船上并通过海上运输到陆地上所需地点来卸载,或者装载在LNG RV(Regasification Vessel)上并通过海上运输并到达陆地上所需地点之后进行再次气化来以天然气状态卸载,而LNG运输船和LNG RV中设置有能够耐LNG的极低温的储罐(亦称为“货舱”)。
LNG储罐可根据隔热材料上是否直接施加由货物的负载而分类为独立槽型(independent tank)和膜状物型(membrane type)。
通常,膜状物型储罐划分为GTT NO96型和TGZ MarkⅢ型等,并且独立槽型储罐划分为MOSS型和IHI-SPB型等。
NO96型储罐是通过在船体的内表面上交替地设置初级密封壁、次级密封壁、初级隔热壁和次级隔热壁来构成,其中,初级密封壁和次级密封壁由0.5至0.7mm厚度的殷钢(Invar,36%镍钢)膜状物构成,并且初级隔热壁和次级隔热壁由在胶合板箱(plywoodbox)中填充有珍珠岩(perlite)粉末等的隔热材料的隔热箱构成。
NO96型储罐通过使初级密封壁和次级密封壁具有几乎相同的液密性和强度,从而在初级密封壁的泄漏时能够仅用次级密封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期间稳定地支承货物。
NO96型储罐在制造时为了形成初级膜状物和次级膜状物而执行通过焊接接合殷钢列板(Invar strake)的作业,因此整体焊接作业时间为长的,但是因为殷钢列板的形状为直线型的,因此与MARKⅢ型储罐的波形膜状物相比其具有简便的焊接,进而具有高的自动化程度。
此外,NO96型储罐为使隔热壁在木箱内部填充有作为隔热材料的珍珠岩的形态,因此与MARKⅢ型储罐相比其可具有高的压缩强度和刚度。
另外,MARKⅢ型储罐是通过在船体的内表面上交替地堆叠初级密封壁、次级密封壁、初级隔热壁和次级隔热壁而构成的,其中,初级密封壁由1.2mm厚度的不锈钢(SUS)膜状物构成,次级密封壁由三缸(triplex)构成,并且初级隔热壁和次级隔热壁由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等构成。
为了吸收因极低温状态的LNG而导致的热收缩,MARKⅢ型储罐的初级密封壁具有波形褶皱部,并且在这种波形褶皱部中吸收膜状物的变形,因此在膜状物内不会产生大的应力。
虽然MARKⅢ型储罐因由波形褶皱膜状物形成的初级密封壁的焊接作业复杂而导致其自动化率低下并且在设置/制造方面为不利的,但是与殷钢膜状物相比,不锈钢膜状物和三缸的价格低廉并且施工简便,并且聚氨酯泡沫的隔热效果优秀,因此广泛地与NO96型储罐一同使用。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传统的NO96型储罐的隔热结构的视图,并且图2是在侧面观察传统的NO96型储罐的角落部的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未经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06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