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189147.5 申请日: 2020-03-18
公开(公告)号: CN111370663B 公开(公告)日: 2021-05-25
发明(设计)人: 林扬帆;张亚光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锂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1M4/36 分类号: H01M4/36;H01M4/38;H01M4/583;H01M4/62;H01M10/0525
代理公司: 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5 代理人: 朱朦琪
地址: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经济技***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多孔 定型 纳米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方法公开了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内核为多孔硅材料,外壳为无定型碳层,无定型碳层表面直接生长有碳纳米管,相邻的碳纳米管间相互缠绕形成导电网络。制备方法包括:将表面带有电负性基团的多孔硅、Ni2+的可溶性盐、弱碱性物质与水混合得到反应液,控制反应液的pH值为弱碱性,反应完全后得到中间产物A;将中间产物A在含氢气的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经还原后得到中间产物B;再将中间产物B在含碳源气体的气氛下进行化学气相沉积,经后处理得到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具有比容量高、使用寿命长、环保等优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电动汽车等。然而,目前使用的石墨负极由于其较低的理论容量的限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硅(Si)具有极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1)、较低的锂化电位和丰富的资源,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替代物。然而,硅负极的商业化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嵌入/脱出锂的过程中,硅负极总是会经历较大的体积膨胀,从而导致较差的循环性能。其次,硅负极的整体导电能力比较差,导致了较差的倍率性能。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硅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对硅本身结构的设计以及与其它材料进行复合。在这之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是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它兼备了二者的优点,具有非常优异的整体性能。在所有的碳类材料中,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一维管状结构,较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导电性和形成高效导电网络的能力,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

Bie等人(Y.Bie,J.Yu,J.Yang,W.Lu,Y.Nuli and J.Wang,Porousmicrospherical silicon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y,Electrochim.Acta 178(2015)65-73.)利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对硅和碳纳米管进行了混合,得到了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但是这种混合方式只是简单的机械混合,硅和碳纳米管之间的联系并不牢固。

刘洪兵(锂离子电池多孔硅/碳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研究了多孔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具体过程为:(1)负载催化剂:将多孔硅和九水合硝酸铁分散在无水乙醇中,经超声分散使其均匀分散,然后搅拌干燥除去无水乙醇,使硝酸铁存在于多孔硅基体的表面或者孔内,得到负载有硝酸铁的多孔硅。(2)化学气相沉积:将负载有硝酸铁的多孔硅置于马弗炉中,依次通入氩气、氢气,升温至550℃将催化剂前驱体还原为Fe催化剂;关闭氢气,升温至750℃,同时通入乙炔和氢气,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在多孔硅基体表面生长碳纳米管。

该制备工艺通过气相沉积法在多孔硅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但该工艺只是简单的将催化剂前驱体-硝酸镍与多孔硅机械混合在一起,催化剂前驱体未完全附着在多孔硅上,因此在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产生的碳纳米管不是原位生长在多孔硅上,最终产物相当于仅仅只是将多孔硅与碳纳米管机械混合在一起,无法达到碳纳米管与多孔硅共同构建导电网络的目的。因此,该工艺制备的材料组装的锂离子电池仅四十个循环,充电容量就由1529mAh/g降到885.4mAh/g,容量保持率仅为57.9%。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使用。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内核为多孔硅材料,外壳为无定型碳层,所述无定型碳层表面直接生长有碳纳米管,相邻的所述碳纳米管间相互缠绕形成导电网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锂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锂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91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