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混字符二次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84590.3 | 申请日: | 202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0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付鹏斌;彭荆旋;杨惠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30/19 | 分类号: | G06V30/19;G06V30/18;G06V10/82;G06V30/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吴荫芳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字符 二次 识别 方法 | ||
1.一种易混字符二次识别方法,针对四组易混字符对:第一组易混字符对“1”、“(”、“)”,第二组易混字符对“1”、“9”,第三组易混字符对“4”、“6”,第四组易混字符对“7”、“”,其特征在于:
所述易混字符对“1”、“(”、“)”的二次识别方法为:提取目标图像的特征向量,生成易混字符对数据集,所述特征向量包括:“1”、“(”、“)”的直线特征、斜率特征、曲率特征;利用数据集训练分类模型,利用训练完成的分类器对待识别字符进行二次分类;
所述易混字符对“1”、“9”的二次识别方法为:判断目标图像是否存在孔洞特征,如果存在,则目标图像识别为9,否则,目标图像识别为1;
所述易混字符对“4”、“6”的二次识别方法为:判断目标图像交截点相对位置偏上还是偏下,如果偏上,且目标图像中孔洞特征的最低点不与目标图像最低点重合,则目标图像识别为4,否则,目标图像识别为6;
所述易混字符对“7”、“”的二次识别方法为:提取目标图像的特征向量,生成易混字符对数据集,所述特征向量包括:“7”、“”的夹角特征、方向角特征、连续竖直点个数特征;利用数据集训练分类模型,利用训练完成的分类器对待识别字符进行二次分类;
所述的易混字符对“1”、“9”的孔洞特征判断方法如下:
首先循环遍历目标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点;如果存在像素点i,即通过八连通域方法寻找与像素点i具有连通关系的所有像素点坐标列表,且该列表的首尾坐标相连,则判定目标图像具有孔洞特征;如果不存在像素点i,则判定目标图像不具有孔洞特征;
所述的易混字符对“4”、“6”的交截点相对位置判断方法如下:
首先,选择一条与目标图像相交的像素点个数不为1的水平直线,记录交点的纵坐标y,坐标系的Y轴竖直向下;然后,计算目标图像中心点纵坐标ycenter,如果yycenter,则交截点相对位置偏上,否则交截点相对位置偏下;
所述的易混字符对“7”、“”的特征向量的提取具体如下:
夹角特征:首先,寻找目标图像的端点,即笔划的起始点,终止点,记为①②,以及拐点,即笔划的转折点,记为③,并基于①②③号像素点的坐标计算各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然后基于余弦定理计算由直线l13和直线l23形成的夹角的余弦值:
最后得到夹角特征β为:
β=arc cosβ
方向角特征:基于②③号像素点的坐标定义方向角特征α:
连续竖直点个数特征:首先,循环遍历目标图像中的每一列,并计算在竖直方向上紧密相邻的像素点个数;然后,统计这些像素点个数的最大值,即为连续竖直点个数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混字符二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易混字符对“1”、“(”、“)”的特征向量的提取具体如下:
直线特征:首先,提取目标图像的端点信息;然后,基于端点信息拟合出一条直线,并计算目标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到拟合直线的距离;最后,统计距离极值,均值和标准差作为该字符的直线特征;
斜率特征:首先,计算目标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斜率值:
其中,kn表示像素点n的斜率值,(X(n),Y(n))表示像素点n的坐标信息,接着,计算目标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斜率极值,均值和标准差作为该字符的斜率特征;
曲率特征:首先,计算目标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曲率值:
其中,Zn表示像素点n的曲率,接着,计算目标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曲率极值,均值和标准差作为该字符的曲率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混字符二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混字符对“1”、“(”、“)”二次识别方法中的分类器使用SVM分类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混字符二次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混字符对“7”、“”二次识别方法中的分类器使用SVM分类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459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