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负载的悬浮背包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83518.9 | 申请日: | 2020-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7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朱延河;巨浩天;李洪武;滑宇翔;赵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45F3/08 | 分类号: | A45F3/08;A45C13/00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调 负载 悬浮 背包 装置 | ||
一种可调负载的悬浮背包装置,它包括调节机构和两套恒力机构,调节机构和两套恒力机构布置在背板的另一侧面上,两套恒力机构相对调节机构对称布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导轨丝杠、滑块和第一导轮组;每套所述恒力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导轮组、摆杆和柔性绳;第一弹簧的一端安装在背板底部,第二导轮组可转动安装在背板的上部,摆杆的一端转动安装在背板上,另一端设在背板上的横架的滑槽内并能滑动,柔性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弹簧的另一端,柔性绳绕在第二导轮组和第一导轮组的导轮上,柔性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摇杆的另一端上。本发明整体为被动式结构,且满足人体各种频率下的运动,能保证背包相对地面静止,可以适应不同负载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浮背包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负载的悬浮背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要求。背包作为一种普遍的穿戴设备服务于人类各个方面,有民用的家庭背包,有军用的特种背包。无论是哪种背包在装载较重负载的时候由于人体在行走或奔跑时重心上下移动导致背包无法与人体十分地贴合而产生相对运动。这种相对运动产生的惯性冲击对人体本身造成了额外的耗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负载的悬浮背包装置,以克服现有人体在背负背包行走或奔跑的时候,由于人体运动时重心的上下移动导致背包对人体造成的惯性冲击的问题。
一种可调负载的悬浮背包装置包括背包连接板和带有背带的背板,背带设置于背板的一侧面上,它还包括调节机构和两套恒力机构,调节机构和两套恒力机构布置在背板的另一侧面上,两套恒力机构相对调节机构对称布置;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导轨丝杠、滑块和第一导轮组;滑块与导轨丝杠的丝杠螺纹连接且能沿导轨丝杠的导轨上下滑动,滑块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可转动的第一导轮组;
每套所述恒力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导轮组、摆杆和柔性绳;第一弹簧的一端安装在背板底部,第二导轮组可转动安装在背板的上部,摆杆的一端转动安装在背板上,另一端设在背板上的横架的滑槽内并能滑动,柔性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弹簧的另一端,柔性绳绕在第二导轮组和第一导轮组的导轮上,柔性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摆杆的另一端上,两根摆杆倾斜布置,且所述一端邻近设置,所述另一端远离设置,背包连接板安装在背板上且相对背板上下滑动。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对称式可调节的恒力机构,可以适应不同负载的要求,通过调节第一导轮组连接的滑块在导轨丝杠上的位置即可调节装置的平衡效果,结构紧凑,调节稳定可靠,整体装置体积小,满足高机动的性能指标要求。
本发明整体为被动式结构,且满足人体各种频率下的运动,能保证背包相对地面静止,减少惯性力对人体的冲击。使人体在远距离奔跑或行走不会感到十分疲惫。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包连接板、背板、调节机构和恒力机构的连接关系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背板、调节机构和恒力机构的连接关系立体图;
图5为从背板另一侧面看的主视图;
图6为从背带侧看的背板、竖向滑轨和竖向挡板连接关系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可调负载的悬浮背包装置包括背包连接板2和带有背带1-1的背板1,背带1-1设置于背板1的一侧面上,它还包括调节机构和两套恒力机构,调节机构和两套恒力机构布置在背板1的另一侧面上,两套恒力机构相对调节机构对称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35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肤质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料场挡风抑尘墙及其建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