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红外辐射制冷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82951.0 | 申请日: | 2020-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4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 发明(设计)人: | 马耀光;刘楚;路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未名之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5/33 | 分类号: | C09D5/33;C09D5/14;C09D7/61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丰叶 |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红外 辐射 制冷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红外辐射制冷涂料,包括面漆涂料和底漆涂料,所述面漆涂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磷酸铝铬5‑10份、分散剂0.1‑10份、无机填料1‑15份、助剂0.1‑5份、水14‑29份、面漆改性添加剂5‑20份;所述底漆涂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磷酸铝铬20‑60份、分散剂0.1‑10份、助剂0.1‑5份、水14‑29份、底漆改性添加剂5‑20份;和上述面漆涂料和底漆涂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了特定组合的面漆改性添加剂和底漆改性添加剂加入到底漆和面漆中,使面漆对太阳光辐照产生反射,同时,太能光中的紫外部分会激发纳米二氧化钛实现光催化作用,使得涂料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清洁、抗菌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型的高温红外辐射制冷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全球变暖不仅带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高温极端天气,还限制了工业劳动力和生产力的发展。据美国能源部和国家能源局统计,建筑空间供热和制冷消耗了全球15%的电力和产生了全球10%的温室气体排放(Nature Energy,2017,2(9):17143.),是住宅和商业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因此,有人发明了隔热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隔热保温材料如岩棉毡、无机保温砂浆、聚苯泡沫板、发泡聚氨酯等,在施工中比较费时费力,施工质量决定着其防水性差,对于户外还存在着阳光照射容易出现保温层开裂、渗水,直接影响金属表面的防腐性能;而使用有机高分子发泡材料作保温层,其耐燃性较差,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比如在工厂的大型油罐、气罐表面安装传统隔热保温材料工序复杂,成本较高,火灾隐患大。同时,目前隔热涂料按作用机理分为阻隔型、反射型和辐射型,而最理想的隔热涂料是具有三种隔热机理协同作用的隔热涂料,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隔热体系,以获得良好的隔热效果。
目前缺乏可以在高温环境下应用的辐射制冷涂料技术。虽然有气凝胶微粉和纳米空心微珠作为隔热涂料的添加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但气凝胶和空心微珠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产量低,难以得到普及并广泛应用,无法满足我国短期内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因此,在达到优异的辐射制冷性能的同时,实现制备简单,制冷效果好,成本低廉的高温制冷涂料尤其重要。
因此本发明专利的发明人,针对缺乏可以在高温环境下应用的辐射制冷涂料技术的问题,旨在发明一种高温红外辐射制冷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红外辐射制冷涂料。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温红外辐射制冷涂料,包括面漆涂料和底漆涂料,所述面漆涂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磷酸铝铬5-10份、分散剂0.1-10份、无机填料1-15份、助剂0.1-5份、水14-29份、面漆改性添加剂5-20份;所述底漆涂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磷酸铝铬20-60份、分散剂0.1-10份、助剂0.1-5份、水14-29份、底漆改性添加剂5-20份。
优选地,所述面漆改性添加剂包括二氧化钛、云母、玻璃鳞片、氧化硅丝,且其中二氧化钛、云母、玻璃鳞片、氧化硅丝的质量比为(2-4):(1-2):(0.1-0.5):(2-4)。
优选地,所述面漆添加剂中的二氧化钛、云母、玻璃鳞片均为颗粒状,且粒径小于100微米;所述氧化硅丝为丝状,且其直径为0.1-10微米。且颗粒状的直径可以进一步选择0.2-5微米,丝状直径可以进一步选择0.3-1微米。
优选地,所述底漆改性添加剂包括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铟锡、纳米氧化锡锑、纳米电气石粉、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化硅。
优选地,所述底漆改性添加剂中的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铟锡、纳米氧化锡锑、纳米电气石粉、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化硅的形状结构是片状、棒状、管状、球状、核壳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其粒度为10-2000nm。粒度可以进一步的优选300-8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未名之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未名之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29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