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81041.0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14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叶海水;刘天宇;江依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13/1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李稷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镜头 摄像头 模组 终端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该光学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镜片,第二镜片,第三镜片,第四镜片,第五镜片。其中,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至少一片镜片为玻璃镜片,其它的镜片采用玻璃镜片或者塑料镜片。本申请中,通过玻璃镜片与塑料镜片的配合使用,减小光学镜头的温漂系数。并且,本申请中,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粘合形成双胶合镜片,通过双胶合镜片校正光学镜头的球差、彗差、色差等,以使光学镜头能够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方式涉及镜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终端。
背景技术
光学镜头的温漂是指光学镜头在高温环境下或者低温环境下产生焦点漂移。镜头产生温漂会极大的影响光学镜头的成像效果。尤其是对于长焦镜头来说,镜头焦距越长,越容易产生温漂。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补偿或者算法补偿的方式来减小光学镜头的温漂。但是,利用音圈马达补偿光学镜头的温漂,会增加音圈马达的功耗及设计难度等,且容易进入音圈马达的非线性区。而采用算法补偿光学镜头的温漂的温漂,需要增加系统程序(in system programing,ISP)的算力,同时需要硬件系统的温漂稳定,要求较高,且算法补偿效果有限。如何通过简单的反式减小光学镜头的温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包括所述光学镜头的摄像头模组、以及包括所述摄像头模组的终端,旨在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减小光学镜头的温漂,实现良好的成像效果。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该光学镜头包括多片镜片,多片所述镜片中包括自物侧至像侧排列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第三镜片、第四镜片及第五镜片,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胶合以形成双胶合镜片,多片所述镜片的材质为玻璃或者塑料,所述第一镜片及所述第二镜片中至少一片的材质为玻璃。
本申请中,第一镜片或者第二镜片采用玻璃镜片,其它的镜片采用玻璃镜片或者塑料镜片。由于玻璃镜片的相对折射率温度系数较低,即玻璃镜片的折射率随着温度变化的程度较小,因此,本申请的光学镜头相较于全部采用塑料镜片的光学镜头来说,温漂系数会大大减小。并且,一般来说,玻璃镜片的折射率随温度变化关系满足:dn/dT0;塑料镜片的折射率随温度变化关系满足:dn/dT<0,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玻璃镜片与塑料镜片之间会产生补偿,从而减小光学镜头的温漂。进一步的,本申请中,还将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粘合形成双胶合镜片,结构简单,光能损失小,并能够通过双胶合镜片校正光学镜头的球差、彗差、色差,以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胶合镜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镜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四镜片具有负光焦度。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镜片之间光焦度的配合,能够降低光学镜头的像差,以实现较好的拍摄效果。并且,双胶合镜片具有正光焦度,能够通过双胶合镜片能够提升光学镜头会聚外界的光线的能力,以增加外界的进光量,并能够缩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以使得光学镜头能够更加适用于移动终端等薄型化设备中。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的色散系数不同。通过不同色散系数的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对光路进行调节,能够减小光学镜头的色散,从而得到更好的成像效果。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片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二镜片的光焦度为负,所述第一镜片的像侧面及所述第二镜片的物侧面贴合,从而得到所需的双胶合镜片。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片的物侧面为凸面,能够通过双胶合镜片能够提升光学镜头会聚外界的光线的能力,以增加外界的进光量,并能够缩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以使得光学镜头能够更加适用于移动终端等薄型化设备中。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的像侧面及物侧面均为球面,从而降低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的制作难度。第三镜片、第四镜片及第五镜片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从而通过对第三镜片、第四镜片及第五镜片的物侧面及像侧面的参数设计,以得到具有较好的光学效果的光学镜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10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