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囊结构ZnO/C纳米复合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78417.2 | 申请日: | 2020-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1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华;吴建波;钟文武;申士杰;郭仁青;林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H01M4/62;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8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囊 结构 zno 纳米 复合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囊结构ZnO/C纳米复合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为:对氯化锌、间苯二酚、甲醛和盐酸的混合水溶液进行水浴加热,使其反应生成凝胶,凝胶充分干燥后,先经空气气氛煅烧,再经氩气气氛碳化制得产物。所述胶囊结构ZnO/C纳米复合微球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其胶囊微球结构可有效抑制ZnO活性材料的粉化失效、减少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的产生并改善电极反应动力学性能,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库仑效率和高倍率容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囊结构ZnO/C纳米复合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储能器件,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二次电池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及电池储能电站等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电极材料的性能决定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在负极材料方面,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所用的石墨材料容量较低(理论容量仅372 mAh/g),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实际容量几乎已被发挥到了极限,要使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必须研发新型的负极材料。
氧化锌作为一种典型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替代材料。氧化锌的理论容量高达988 mAh/g,远高于传统的石墨类材料,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氧化锌负极材料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严重制约了它的商业化应用。氧化锌材料在锂化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体积膨胀,不仅使材料粉化失效,导致其容量一般在循环初期就急剧衰减;还使材料不断产生新界面,持续性产生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同时消耗锂和电解液,导致库仑效率低下。
为了改善氧化锌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目前常用的手段包括纳米结构化和复合化等。氧化锌材料被设计成各种不同的纳米结构,同时与碳、金属等导电性组分形成复合材料。跟常规的氧化锌粉体材料相比,这类纳米复合材料在库仑效率、循环稳定性与高倍率容量等方面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跟其它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相比,氧化锌材料在改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相对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胶囊结构ZnO/C纳米复合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材料具有循环稳定性好、库仑效率高以及高倍率容量大等优点,所述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所述胶囊结构ZnO/C纳米复合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 在搅拌条件下,配制氯化锌、间苯二酚、甲醛和盐酸的混合水溶液,溶液中氯化锌、间苯二酚、甲醛和盐酸的浓度分别为0.05~1.0 mol/L、0.2~1.0 mol/L、0.4~2.0 mol/L和0.01~0.2 mol/L,在75~95 oC的水浴条件下反应1~6 h后制得凝胶,再经烘干制得干凝胶;
(2) 将干凝胶置于空气气氛中煅烧,煅烧温度为350~400 oC,升温速率为1~5 oC/min,煅烧时间为2~10 h;
(3) 将步骤(2)所得产物在氩气气氛中煅烧,煅烧温度为700~1000 oC,煅烧时间为2~5 h,制得胶囊结构ZnO/C纳米复合微球材料。
所述胶囊结构ZnO/C纳米复合微球材料中,所含ZnO的质量分数为70%~95%,所含无定形C的质量分数为5%~30%;材料具有胶囊微球结构,由C球壳及其内部填充的ZnO纳米颗粒构成;微球的平均直径为0.5~5.0 μm,其中C球壳的平均厚度为10~300 nm,ZnO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为20~100 n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学院,未经台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84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