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77633.5 | 申请日: | 2020-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9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 发明(设计)人: | 谭怡翔;党绪文;谢晗;刘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13/18;G02B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 |
| 地址: | 330096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系统 镜头 模组 终端设备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光学系统包括沿着光轴方向从物侧至像侧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胶合,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0mm‑1<(n2+n3)/f≤1.4mm‑1;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透镜的折射率,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合理配置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面型与屈折力及(n2+n3)/f的比值,并设置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为胶合透镜,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组装良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及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具有取像功能的设备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
为降低移动智能设备的重量和成本,取像用镜头已多采用塑料镜片,这样提高了成型效率,利于镜头大规模量产,但由于分离式塑料镜片重量轻,尺寸小,且片数不断增多,采用负压吸附式的组装方式也难以控制镜片组装过程中的离轴与偏移量,使得良率难以提升。
如何设计利于提升组装良率的取像用光学镜头装置应为业界研发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该光学系统组装方便,利于提升组装良率,且具有较低组装敏感度的特征。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方向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布的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胶合,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0mm-1<(n2+n3)/f≤1.4mm-1;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本申请通过在光学系统中限制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面型与屈折力及(n2+n3)/f的比值范围,并设置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形成胶合透镜,使得在组装的过程中,避免了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同轴对准的操作,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组装良率,且使光学系统具有较低的组装敏感度。
其中,在设置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合为胶合透镜的情况下,通过限定(n2+n3)/f的范围,合理配置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可最大限度减小色差与球差,提高像质。相较于分离式透镜,消色差能力更优,机械组合形成的胶合透镜,组装同轴性较分离式透镜更好,因此,利于组装良率的提升,同时,有助于镜头综合成本的降低。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设有反曲点,通过在第五透镜上设置多个反曲点,有利于修正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产生的畸变和场曲,使靠近成像面的屈折力配置较为均匀。通过对第一至第五透镜的屈折力的限制及第五透镜反曲点的限制有利于提升像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1.8<f23/f<11.5;f23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胶合透镜有利于减小色差,通过对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屈折力的合理分配,利于逐渐扩散光线,避免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引起光线偏转角过大,通过限定-1.8<f23/f<11.5,使得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合形成的胶合透镜产生的像差极力压缩,进而提升像质,降低组装敏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76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