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常温光固化射出成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76842.8 | 申请日: | 2020-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6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 发明(设计)人: | 林东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诠微动股份有限公司;林东宏 |
| 主分类号: | B29C64/106 | 分类号: | B29C64/106;B29C33/38;B29C64/20;B33Y10/00;B33Y30/00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顾一明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汐止***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常温 光固化 射出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常温光固化射出成型方法,具有可透光材质所构成的模具,模具内的腔室涂布脱模剂,将光固化胶注入模具内并填满腔室,续以固化光源投射至模具,令光固化胶凝固定型,即可脱膜取出成品。借此,因模具为透光材质,所以,采以光固化胶作为射出成型的原料,能够在常温下直接用固化光线将光固化胶定型,相较于热塑料射出成型,可节省等待冷却的时间,且亦不需使用钢、铁等金属材质的模具,一样能快速产制、更能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出成型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常温状态下,光固化胶注入可透光材质模具内进行射出成型的常温光固化射出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积层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早期是指将材料有序沉积到粉末层喷墨打印头的过程,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可打印三维物体的技术,都可以称为3D打印;目前业界常见的3D打印技术包括:胶水喷印固化粉末成型(Color-JetPrinting,CJP,或称Binder Jetting)技术、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雷射烧结液态树脂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SLA)技术、紫外光固化液态树脂成型(Multi-Jet Modeling,MJM)技术、或是雷射烧结固态粉末成型(SelectiveLaser Sintering,SLS)技术等等;不论是哪一种3D打印技术,都是针对个人化市场、产品开发设计、小量试产、或特殊规格等市场上的需求;因此,在需要大量生产的时候,还是会回归到热塑料射出成型等传统的产制加工方法,再者,上述提到的紫外光固化液态树脂成型(Multi-Jet Modeling,MJM)技术,虽然可以成型较为复杂的结构体,但是,打印后剩余的液态树脂不能再次使用,需要更换新的液态树脂,且是紫外光固化的关系,机台内部也清洁不易。
射出成型是常见的塑料制造方法,其原理是:塑料再进料管中加热融化并混和均匀,辅以高压、抽真空的方式,将液态塑料充填至模具内,且为避免液态塑料回流,对模具内的空间持续加压,确保液态塑料充填的密实度,同时等待模具内的液态塑料完全冷却并定型,最后脱模取出完成的产品,因塑料射出成型是行之有年的技术,在此仅概略说明其原理。
塑料射出成型,虽然能够大量的生产,但是,大部分的开发成本都是耗费在模具的制造与开发,对于中小型化的较小量商品生产,或客制化的生产来说,模具的消耗相当可观,且射出成型机台为了加热融化塑料,以及加压填充液态入料至模具内,其耗费的电能相当可观;同时,液态塑料也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冷缺,虽然可以透过水冷却、低温气体等方式减少等待确定成型脱模的时间,但温度若操作不当,则容易导致模具内的产品产生缩水、凹陷、毛边、变形、短射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为可透光材质的常温光固化射出成型方法。
本发明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光固化胶作为材料的常温光固化射出成型方法。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环境与设备在常温状态下,即可进行射出成型的常温光固化射出成型方法。
本发明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大量生产的常温光固化射出成型方法。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发明步骤包括:
提供一透光材质的模具;
模具内的一腔室涂布脱模剂;
一光固化胶注入模具内并填满腔室;
提供一固化光源并投射至模具,令光固化胶凝固定型;
脱膜取出成品;
借此,射出成型过程中,常温状态的所述光固化剂注入所述模具内,因模具为透光材质,所述固化光源能够穿过模具致使光固化胶凝固定型。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模具是玻璃或压克力材质所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诠微动股份有限公司;林东宏,未经中诠微动股份有限公司;林东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68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