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ELENOF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靶点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74116.2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8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田静;刘敏;任冰玉;唐李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黄志云 |
地址: | 518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elenof 作为 阿尔茨海默病 药物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SELENOF作为靶点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采用SELENOF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靶点,能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提供药物靶点,通过上调SELENOF在脑部的表达以降低BACE1的表达量,进而减少Aβ起到AD的治疗作用,提供了SELENOF表达减少促进AD病理进程的新的分子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SELENOF作为靶点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
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的主要特征是渐进式的认知功能衰退、记忆障碍和人格异常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中约10%左右,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了全球超过3000万人口。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特征是指有含β淀粉样多肽(amyloidβ-protein,Aβ)的致密斑、神经元变性、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伴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脑组织中神经元和突触减少等原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含β淀粉样多肽(Aβ)致病机理是被公认的最经典的致病机理。含β淀粉样多肽(Aβ)致病机理被认为含β淀粉样多肽(Aβ)的产生和沉积是AD发病的根源和导火线,Aβ的神经毒性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老年斑的形成始于Aβ的沉积,其诱发的神经元变性和凋亡与AD患者认知机能障碍密切相关。
Aβ由β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β-protein precursor,APP)经β-分泌酶(BACE1)及γ-分泌酶的代谢途径产生,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身诸多组织细胞膜上,并具有膜受体蛋白样结构的跨膜糖蛋白。APP有三个主要的蛋白酶裂解位点(cleavage sites),最终将导致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进入不同的加工途径。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在α-分泌酶的作用下,通过非淀粉样途径(non-amyloidogenic pathway),在Aβ肽键内部之间发生断裂,产生的片断为可溶性,将会分泌到细胞外,称为分泌型APP(secreted form of APP,sAPPα);而APP在BACE1和γ-分泌酶作用下,经淀粉样途径(amyloidogenic pathway)产生Aβ片段,Aβ分泌的细胞外聚集成为淀粉样斑块。其中BACE1在1999年首次获得鉴定,它是一种I型跨膜天冬氨酰酶,其活性位点位于细胞膜一侧,全长501个氨基酸残基。BACE1在机体多细胞类型中表达量很低,但在神经元中高表达,BACE1被普遍认为直接影响了Aβ的产生。目前,尽管已获得许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的认识,然而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靶点的研究仍然较少且精准性弱,导致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影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ELENOF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靶点的应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靶点不精准,进而影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SELENOF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靶点的应用,所述SELENOF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No.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41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