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皮质类固醇用于制备治疗川崎症引发血管炎的药物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3282.0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4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郭和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庚医疗财团法人高雄长庚纪念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573 | 分类号: | A61K31/573;A61P29/00;A61P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曹立莉;秦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皮质 类固醇 用于 制备 治疗 川崎症 引发 血管炎 药物 用途 | ||
本发明系关于皮质类固醇用于制备治疗川崎症引发血管炎的药物的用途,其包含:每日施予包含0.5~50mg/Kg剂量的皮质类固醇的药物于个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皮质类固醇用于制备治疗川崎症引发血管炎的药物的用途,具体而言,系关于一种在川崎病的非急性期施予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用于制备治疗川崎症引发血管炎的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systemicvasculitis)。由于川崎病经常引发中小型动脉的血管炎,尤其是心脏冠状动脉。因此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大约百分之20至25的受影响孩童会产生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增加日后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a heart disease)的发生率,因此川崎病为发达国家年轻孩童后天性心脏疾病的主要元凶。M.Fujii et al.(
在开始发烧的前面10天内成功地检测川崎病,且接续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大幅地降低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的发生率到3-5%。而在患有川崎病引发的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患者中,一部分的患者的冠状动脉扩张情况会在两年内消退,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扩张的情况持续存在。
一般而言,患有川崎病引发的血管炎的患者需要使用药物来进行抗凝治疗,举例而言: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直到冠状动脉的直径恢复到正常大小为止,然而,若诸如冠状动脉扩张的血管炎的情况持续存在,则需要终生服药。
是以,目前仍需要一种能够免除患者终身服用抗凝血剂,同时能够治疗川崎病引发的血管炎等后遗症的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治疗川崎病引发的血管炎及/或其后遗症(如免除患者终身服用抗凝血剂)的方法,以改善上述已知技术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皮质类固醇用于制备治疗川崎症引发血管炎的药物的用途,其包含:施予包含0.5mg/Kg~50mg/Kg每日剂量的皮质类固醇的药物于个体。
本发明的皮质类固醇用于制备治疗川崎症引发血管炎的药物的用途具有下述优点:
对于川崎症的治疗而言,目前的临床指引推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及高剂量阿司匹林作为川崎症的急性期的第一线治疗,而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及脉冲治疗(pulse therapy)被认为适用于对IVIG反应不佳的急性期川崎病患者。一旦冠状动脉血管扩张或动脉瘤形成,则目前尚无任何治疗方式,只能任由其自行消退。因此已知技术完全没有提及皮质类固醇对于已经有血管炎(如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的川崎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本发明的皮质类固醇用于制备治疗川崎症引发血管炎的药物的用途中,通过在川崎病的非急性期期间施予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来达到避免川崎病引发的动脉瘤持续扩张,甚至达到让动脉瘤或血管扩张明显消退的效果,进而使得患者免除终身服用抗凝血药物的遗憾。
附图简述
通过搭配图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第1图系为急性期川崎病血管(第7天)与急性期川崎病之后血管(第21天至第90天)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影像图(摘录于M.Fujii et al.,Acta HistochemCytochem.2016Feb 27;49(1):29–3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庚医疗财团法人高雄长庚纪念医院,未经长庚医疗财团法人高雄长庚纪念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32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