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发一收物联网中接收端的同步报警及复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72359.2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2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郭佩;江泽富;田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达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5/10 | 分类号: | G08B25/10;G08B29/02;G08B7/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诺正鑫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9 | 代理人: | 罗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发 一收物 联网 接收 同步 报警 复位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发一收物联网中接收端的同步报警及复位方法,该方法能够在多发一收物联网结构中,简单地设置现场监测报警器实时发送报警数据和定时发送心跳数据,远程同步报警器即能够可靠地同步报警与同步复位。即使接收端会出现少量数据碰撞干扰,且在网设备数量较大心跳频繁造成远程同步报警器程序执行频繁因接收新数据中断,本方法依然保证高实时性的报警状态可靠同步。应用该方法,监测报警类物联网的组网结构和数据收发逻辑得到简化,远程设备和现场设备的发送接收逻辑易于开发;在单一网络内带定时心跳的发送设备数量翻倍时,该方法对汇集接收无线数据的设备内微处理器的资源消耗并不线性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发一收星型物联网结构下,使远程同步报警器与多个现场监测报警器同步报警及自动快速复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监测温度、烟雾、气体浓度并实时报警的物联网应用中,常见的一种技术方案为,现场安装的多个传感器设备可以自带声光报警等提示信号,向附近人员提示警情,且能够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将其自身传感器监测到现场的异常而即时产生的报警信息,传送至设置在值班室、监控室等处的远程同步报警器。远程同步报警器根据收到的报警信息,启动该设备的声光报警装置,从而提示附近的值班人员现场发生了警情,甚至值班室报警器还可能将汇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并推送到相关人员的移动终端。在这种物联网应用中,多发一收的星型组网结构是最简单的组网逻辑。
对于此类报警类传感器网络中的远程同步报警器,除了作为数据汇集的网关外,其自身的声光报警单元,也应该要随着现场设备的报警而迅速启动报警,并且在所有现场设备状态恢复正常后,能够及时复位,实现远程报警与现场报警的高度同步。
监测报警系统为了保证系统持续可靠工作,要求能在设备故障时自动发现和提示。前端监测设备一般设计为能够主动定时上传自身完好的状态信息,通常称之为“心跳”数据。在一个前端报警器数量高达数百个的传感器网络中,值班室报警器和现场监测报警器在不报警状态下,大量的“心跳”数据依然持续在局域网内传送和接收,尤其对于多发一收星型网络的接收端设备,将频繁接收处理不同设备的心跳数据。
由于现场监测报警器与远程同步报警器之间通常使用无线射频或者微波通信技术,多个发射端同时发送数据时,对于接收端而已,一个设备发生的数据会成为另一个设备的干扰,造成数据传递中的丢失。网络中的设备越多,设备发送数据的频率越高,数据包丢失的数量越多,这使得多发一收、带定时心跳数据的无线局域网内,远程同步报警器接收数据变得不可靠。
远程同步报警器在接收关键数据时可能受其他心跳的干扰而丢失数据,+将导致远程同步报警器与大量现场监测报警器的同步逻辑难以实现。这体现在,远程同步报警器既难以保证任意现场监测报警器发出报警状态后也同步发出报警提示,也难以随现场报警复位后及时自动复位。尽管减少局域网设备数量和降低设备发送心跳周期,提升无线网络发送空速,能够减少数据碰撞,使得数据丢失减少,但是整个物联网系统依然存在错失关键信息造成的远程报警同步动作不可靠问题。
因此当前在一些物联网工程应用中,如发送和接收设备均带声光报警等提示装置,且发送设备不报警时依然定期发送心跳数据,简单易开发的多发一收星型组网结构的无线局域网会难以得到实施应用。当需要使用的现场设备较多时,系统开发者往往采取了更加复杂的主机设备(远程同步报警器)轮询从机设备(现场监测报警器)的组网方式,或者在从机设备收到主机广播信号后,分时间片延时上报错开干扰的方式。尤其地,局域网设备数量较高,而采用空速较低的扩频通信技术如Lora时,多发一收网络采用轮询或分时间片的组网方式,延时更为突出,使得现场与远程设备出现明显的不同步。上述同步问题,造成组网和数据上报逻辑复杂,开发难度较高,而且远程报警和复位的时间延迟可能较大,报警和复位的实时性很难保证,这将阻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多发一收简单物联网报警系统的工程应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达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达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23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