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1623.0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9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周元龙;赵淑霞;何应付;王锐;马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o base sub | ||
公开了一种CO2注采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可以包括:确定原始地层压力,设置气油比阈值与停产阈值;注入井连续注CO2,生产井进行生产;实时监控地层压力与生产井井口的气油比;气油比达到气油比阈值,生产井停止生产;当地层压力恢复至原始地层压力,生产井恢复生产,直至气油比达到停产阈值,生产井与注入井均停止工作。本发明通过注入井连续注CO2与生产井间歇生产的控制方式,增加CO2波及体积、防止气窜、缓解地层压力下降、提高油井产能,从而提高CO2驱生产效果,实现CO2驱的效益开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藏采收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CO2注采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驱油是一项成熟的采油技术,可在驱油利用的同时实现碳封存,兼具经济和环境效益。CO2驱油技术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实施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有近80个。CO2驱的应用也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发生。其中,对采收率影响较大的是CO2驱气窜。能否抑制和封堵气窜是注气开发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为一旦发生气窜,不但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还会对油井产生不可磨灭的损失。所以在熟悉应用CO2驱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关于CO2驱气窜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注气开采方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针对气窜治理方法主要有注入方式调整及措施调整。其中,常用的注入方式调整包括水气交替注入、封堵剂和CO2混合注入;措施调整包括注气强度调整、注气量调整、分层注气、周期注气、间开间注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现场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水气交替,注入的水要占据一部分储层孔隙体积,减少了储气空间和CO2埋存的潜力;同时由于低渗油藏储层物性较差,水的注入能力受到限制,而水的注入也降低了气相的相渗,减弱了气体的注入能力。凝胶等类型封堵剂调整吸气剖面的能力的有限,有时容易将地层堵死,使得地层的吸气能力急剧下降,同时堵剂的有效期大多不长。目前的CO2驱注采调控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常常治理也效果不明显。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CO2注采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CO2注采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其能够通过注入井连续注CO2与生产井间歇生产的控制方式,增加CO2波及体积、防止气窜、缓解地层压力下降、提高油井产能,从而提高CO2驱生产效果,实现CO2驱的效益开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CO2注采方法,包括:设置压力阈值、气油比阈值与停产阈值;注入井连续注CO2,生产井进行生产;所述气油比达到所述气油比阈值,所述生产井停止生产;当所述地层压力恢复至所述压力阈值,所述生产井恢复生产,直至所述气油比达到所述停产阈值,所述生产井与所述注入井均停止工作。
优选地,所述气油比阈值低于所述停产阈值。
优选地,所述气油比阈值的数量为1-5个。
优选地,若所述气油比阈值的数量大于1,则将所述多个气油比阈值依照从小至大的顺序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16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