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养鱼培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60167.X | 申请日: | 2020-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8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 发明(设计)人: | 黄璜;梁玉刚;龚向胜;陈灿;傅志强;余政军;李静怡;吕广动;王忍;丁姣龙;张印;孟祥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A01G22/22;A01K61/1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陈立武 | 
| 地址: | 41012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养鱼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鱼培肥方法,其通过在稻田内设置堆积池,并将农家肥堆积在稻田内,且堆积的农家肥的一部分浸在水中,另一部分露出水面,使浸在水中的农家肥在水中逐渐消融而培肥水质,露出水面的农家肥繁殖蝇蛆为鱼种提供饵料。该方法将农家肥撒施改为堆积,解决了一次性撒施导致的水质恶化问题,另外露出的农家肥可繁殖蝇蛆等动物,可为鱼种提供优质的饵料,从而保证鱼种养殖成功及经济效益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鱼培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稻田养鱼模式因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广大水稻种植户的推崇。培肥水质已成为稻田养鱼模式必要的一环,常规培肥水质的方法是环形沟内一次性撒施农家肥,此种方法常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水体营养过于集中,致使水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体溶解氧,引起水质恶化;二是一次性撒施农家肥,虽一时培肥水质,但稻鱼共生中后期常存在食物不足,需要额外投入过多的饲料,增加养殖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稻鱼模式中一次性撒施农家肥所引起的水质恶化和中后期食物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稻田养鱼培肥方法,其能长期培肥水质,并避免水质恶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田养鱼培肥方法,其将农家肥堆积在稻田内,且堆积的农家肥的一部分浸在水中,另一部分露出水面,使浸在水中的农家肥在水中逐渐消融而培肥水质,露出水面的农家肥繁殖蝇蛆为鱼种提供饵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田养鱼培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靠近稻田田埂的内坡开挖堆积池,保证堆积池底面积的1/5~1/3低于稻田水平面,并在堆积池的底部铺盖厚度为5~7厘米的稻草,且压实铺盖的稻草;
2)将粉碎的稻草拌入农家肥,搅拌均匀后,将农家肥混合物放置在堆积池内,至少保持堆积池内农家肥混合物总量2/3高于稻田水平面,堆积池内农家肥混合物的湿度度量标准:农家肥混合物放入铲子中,拿起铲子,铲子角度倾斜60度至75度,混合物不下滑;
3)农家肥混合物在堆积池内堆积完成后,在裸露在外面的农家肥混合物上遮盖厚度为5~7厘米的稻草,并将稻草与农家肥接触的部分压实;
4)在稻田内投放鱼苗,投放鱼苗20天内,保证堆积池内农家肥混合物浸在水里部分不得超过总量的1/2,并且随后稻鱼共生期间,最高水位以不浸没农家肥混合物;鱼苗投放后,以稻田水面为临界面,临界面上部15~25厘米区域的农家肥混合物上撒施用动物血浸泡的麦麸,吸引苍蝇在农家肥上产卵,卵虫长成成蛆后,通过短期稻田水位调节,将成蛆赶到水里,供鱼采食;稻鱼共生期间,每天早晚各巡田1次,观察水体颜色变化、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堆积池农家肥混合物数量变化、鱼活动和吃食情况、水稻生长情况,并在稻鱼共生中后期,根据环形沟水体肥沃程度,确定是否补投农家肥混合物。
所述步骤1)中,所述堆积池形状可挖成类似于长方体的形状,但堆积池的部分底部高于稻田水平面,堆积池的部分底部低于稻田水平面,且所述堆积池规格:长0.6~0.8米,宽:0.4~0.6米,水下部位的深度:0.25~0.35米,水上部位的深度:0.1~0.2米。
所述步骤1)中,每亩稻田呈对角开挖2个堆积池。
所述步骤2)中,农家肥混合物的放置量为75~100kg。
所述步骤2)中的农家肥为猪粪、牛粪等,优选为猪粪、牛粪等与稻草的混合物。
所述步骤4)中补投农家肥混合物时,每个堆积池补投30~50kg的农家肥混合物。
所述步骤4)中,沿着田埂和堆积池的坡度进行农家肥混合物堆积,不可直上直下,堆积后的农家肥混合物根据稻草遮盖情况,适时增加稻草,防止雨水冲刷农家肥混合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01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兽医用动物检测固定装置
- 下一篇:智能负压吸引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