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7938.X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7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苗琳莉;张滢涛;刘辰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0 | 分类号: | A61F2/9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95 | 代理人: | 王宏婧 |
地址: | 20131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编织 支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及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所述医用编织支架,所述医用编织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架体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架体,所述第一支架体包括多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体包括单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间隔排布且轴向相接,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一体编织成型。通过将所述第一支架体设置为多层的网管状结构,在将所述医用编织支架植入载瘤动脉并将所述第一支架体设置于动脉瘤的瘤颈口时,所述第一支架体可有效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的血流交换,以促进动脉瘤内形成血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编织支架。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瘤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治疗。
瘤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通过在动脉瘤囊内填塞弹簧圈,以使动脉瘤囊内的血流消失,进而消除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FD治疗是通过在载瘤动脉内植入血流导向装置以改变血流动力学,以干扰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减少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的血液交换,从而导致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促进动脉瘤完全封闭。研究表明,FD法在治疗梭形、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时优势明显,长期随访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可大76%-93%。
现有技术中,仍有部分动脉瘤在接受FD治疗后出现闭塞不完全或长期不愈合的情况。对此,可通过释放单个FD并密集推送,或通过两个FD重叠释放来提高瘤颈口的金属覆盖率来解决。但这两种方式的操作难度均较大,特别是套叠使用两个FD时,极易出现操作不当而引起支架贴壁不良的问题,此时需要增加第三个FD来补救,而过多的FD还会增加缺血并发症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可有效改善动脉瘤的治疗治疗效果,并降低支架植入的操作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架体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架体,所述第一支架体包括多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体包括单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间隔排布且轴向相接,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一体编织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编织丝的覆盖率为5%-60%。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体的编织丝的覆盖率为5%-60%。
可选地,所述医用编织支架中编织丝的数量为24-96根。
可选地,所述医用编织支架由金属丝编织而成。
可选地,所述医用编织支架由金属丝和非金属丝混合编织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体的各层的网管状结构的编织丝的头数相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体为两层网管状结构。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的过渡区域,所述第二支架体的编织丝依次按照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层序拆分,拆分至相同层的编织丝进行编织。
可选地,在所述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支架体的每一层中,相邻的编织丝相交构成交织点。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的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支架体的所有层的编织丝按照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层序依次整合,上一层的编织丝与下一层的编织丝相交构成交织点,且多层丝循环交织,构成所述第二支架体。
可选地,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支架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架体,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架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体的近端和远端。
可选地,一个所述第一支架体的长度占所述医用编织支架总长度的15%-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79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