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识别筛选方法、存储介质、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57730.8 | 申请日: | 2020-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9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彬;许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92 | 分类号: | G01R31/392;G01R31/385;G01R31/389;G01R31/378 |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耿树志 |
| 地址: | 30038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放电 识别 筛选 方法 存储 介质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自放电识别筛选方法,成功的实现了筐别中值浮动标准筛选方式,更加有效的识别和筛选离群异常电池,避免不良电池流出或良品电池误判情况发生。同时增加了K‑value筛选标准,通过Delta V和K‑value两个维度共同进行判定识别和筛选,改善了存储时间对老化Delta V及自放电识别筛选的影响。通过设备软件程序更新,实现了设备自动测试、计算、标准制定、不良品识别和筛选,大大提升了生产过程制程能力,对Pack配组一致性提供了帮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识别筛选方法、存储介质、设备。
背景技术
锂离子软包电池具有安全性能好、重量轻、容量高、能量密度大、内阻小、设计灵活等优点。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发展,以及新能汽车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和政策驱动,软包动力电池凭借自身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优势,迅速发展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软包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持续升高。
锂离子软包动力电池包,是由多个单体电池经过多串并联组合起来的,在动力电池包充放电使用过程,单体电池需要保持较好的电压一致性。当个别单体电池出现自放电严重导致电压降低过快时,就会出现电池包串压差不良报警,导致电池包故障,严重情况还可能会导致电池包出现局部单体电池过充过放引发的电池包着火等安全事故。因此,针对电池包对内部单体电池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需求,单体电池老化过程自放电严重的情况及时有效的识别和筛选,对于电池包的一致性及安全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由于正负极、隔膜及电解液等主要材料自身的差异性、生产环境粉尘及水分的差异性、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的波动、生产周转静置时间的差异等因素,导致电池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针对配组类动力电池,多串并联使用,对电池电性能一致性要求尤为严格,电池好的一致性可以大大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同时发挥出电池包最大的能量。因此电池在配组前,需要先进行老化自放电筛选,将自放电严重的电池挑选出来禁止使用。
通常,使用Delta V来表征电池在一定温湿度环境下经过一定时间的电压降,使用K-value来表征电池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单位小时电压降,他们都受到电池存储状态、存储温度以及存储时间的影响。由于电池K-value的差异,导致在存储相同的时间内表现出Delta V的差异,进而出现电池之间电压的差异不断增大,最终导致电池包失效情况发生。
当前,大部分电池生产工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电池自放电筛选,即使用一个固定的Delta V上限标准,进行电池自放电筛选。由于存储状态或存储静置时间的差异导致不同批次之间的差异性,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Delta V“一刀切”的标准,将会导致部分自放电异常电池无法有效识别和筛选出来,部分良品电池被误判的情况,导致直通率降低,同时自放电异常隐患电池流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识别筛选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识别筛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电池老化前后,均对待测电池进行IR/OCV测试,以第一判定标准筛选出满足第一判定标准的待测电池;
以第二判定标准对第一次判定后的待测电池进行补充判定;
筛选出两次判定均合格的电池标记为合格,其余标记为不合格。
进一步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电池老化前,以筐为流转单位,进行IR/OCV测试,记录测试时间、电池电压、内阻数据并上传至数据库;
S2:将IR/OCV测试完毕的电池进行常温老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77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