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虱类小型昆虫成虫显微注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56027.5 | 申请日: | 2020-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4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栾军波;闫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5/89 | 分类号: | C12N15/89;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胡野 |
| 地址: | 11086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虱类 小型 昆虫 成虫 显微 注射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虱类小型昆虫成虫显微注射方法,所述粉虱类昆虫成虫显微注射采用玻璃微量注射针在显微平台进行注射,包括以下步骤:制备玻璃微量注射针;注射前虫体麻醉;把麻醉后的虫体摆放于注射专用昆虫固定培养基平板的V型槽内,进行显微注射;将注射后的虫体放入叶片饲养培养皿中饲养培养基的上面,放在光照培养箱内饲养10‑14小时后,将叶片饲养培养皿倒置,使叶正面朝上,继续饲养;本方法显微注射粉虱类昆虫的操作环节科学合理,显著提高了注射效率,减小试验误差,每小时可注射粉虱成虫80只、飞虱成虫40只,对比常规注射方法提高约3‑4倍注射速度;大大减少了注射后昆虫的死亡率,减小试验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学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粉虱类小型昆虫成虫显微注射方法。
背景技术
显微注射技术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广泛的实用型技术,主要应用于微生物学、医学、昆虫学等研究领域。显微注射技术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使用注射针将溶液注射入动植物、微生物内的操作技术。显微注射技术广泛地用于小型昆虫的成虫或若虫以及很多虫卵的注射。显微注射技术操作复杂,尤其对于小型昆虫而言,操作要求高。目前各研究机构所公开的显微注射技术多为针对细胞或大中型动植物,没有专门用于粉虱类昆虫成虫或其它小型昆虫成虫的显微注射技术。
小型昆虫,如粉虱、飞虱、寄生蜂、部分虫卵或若虫等,在研究昆虫基因的功能和昆虫共生菌的功能时,需要注射双链RNA、小干扰RNA、抗生素、小向导RNA、蛋白、化合物等进行活体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注射虫体的数量和成活率具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基因干扰试验研究,尤其是在同一时间段注射不同处理的虫体,从而减小误差,注射后要求虫体成活较长的时间,目前的注射方法和注射虫体饲养方法不能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粉虱类小型昆虫成虫显微注射方法,显微注射粉虱类昆虫的操作环节科学合理,显著提高了注射效率,大大减少了注射后昆虫的死亡率,减小试验误差,为小型昆虫研究领域提供有效技术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粉虱类小型昆虫成虫显微注射方法,所述粉虱类昆虫成虫显微注射采用玻璃微量注射针在显微平台进行注射,所述显微平台包括体视显微镜,气泵注射系统,显微操纵架,拉针仪,磨针仪,防震台,其技术要点为:所述粉虱类昆虫成虫显微注射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玻璃微量注射针:所述玻璃微量注射针内径为4.5-5.5μm,所述玻璃微量注射针的针尖长度为5.5-6.5mm,注射针的长度为4-4.5 cm;
(2)注射前虫体麻醉:将待注射的虫体进行冰上麻醉,烟粉虱麻醉时间为20-40分钟、温室白粉虱麻醉时间为50-70分钟、褐飞虱麻醉时间4-6分钟、灰飞虱麻醉时间10-15分钟;
(3)显微注射:将冰盒固定在显微镜底座移动平台上,将固定培养基放在冰盒上用小毛刷把麻醉后的虫体摆放于注射专用昆虫固定培养基平板的V型槽内,进行显微注射;
所述注射专用昆虫固定培养基配方为4%的琼脂凝胶+0.04%复配着色剂;所述复配着色剂为天蓝色或果绿色任一种;所述注射专用昆虫固定培养基平板上设有一至三条V型槽,所述V型槽宽0.5-1mm,槽深0.5-1mm;
(4)注射后饲养:将注射后的虫体用小毛刷挑出,放入叶片饲养培养皿中饲养培养基的上面,用封口膜封口,放在光照培养箱内饲养10-14小时后,将叶片饲养培养皿倒置,使叶正面朝上,继续饲养;
所述叶片饲养培养皿的培养皿盖设有一个直径为2-4cm的孔洞,所述孔洞外覆盖100目纱网;所述饲养培养基配方为1.5%琼脂培养基+1%PBS溶液,所述饲养培养基上铺设有番茄、棉花或烟草的幼嫩叶片,将叶片按叶背面朝上铺满培养皿并压实;将带有制作好的叶片饲养培养皿置于27℃光照培养箱中倒置12h后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拉针仪参数为HEAT:265,FIL:3,VEL:30,DEL:225,PUL:1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农业大学,未经沈阳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60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维扫描装置、安检设备
- 下一篇:图像传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