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霍尔传感器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防夹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5288.5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0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郭伟峰;高松;马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赛诺泰克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42 | 分类号: | E05F15/42;E05F15/616 |
代理公司: | 苏州周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2 | 代理人: | 王晓玲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霍尔 传感器 汽车 电动 撑杆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霍尔传感器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防夹控制方法,能够将车辆的行驶信息收集到中央处理单元并作出能否执行打开或关闭尾门的动作,比如车辆行驶速度超过一定值时,就不满足条件,然后再根据电动撑杆处的霍尔传感器的检测的数据判断尾门处有无障碍物,再执行尾门的关闭或开启的动作,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即在尾门关闭的过程中实时监测,一旦触碰到障碍物就立即停止运动并反向运转,以防夹到人或物品,提高其安全可靠性和智能化,方便了用户使用,提高了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尾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撑杆的防夹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电动尾门,驾乘者通过按动车辆尾门开关键、遥控车钥匙或在尾门相应区域使用手或任意物体感应操作,控制尾门开闭的装置,电动尾门还带智能防夹、高度记忆功能等功能。具有操控便捷,实用性强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在SUV等车型上。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电动尾门只能通过加装的尾门开关来开启和关闭尾门,且在非停车档或行驶中在碰到尾门开关时仍能开启尾门,甚至一些电动尾门还没有防夹功能,这样就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甚至有些车辆在运动状态时背门仍能打开,可能会对消费者人身财产造成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霍尔传感器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防夹控制方法,根据电动撑杆处的霍尔传感器的检测的数据判断尾门处有无障碍物,再执行尾门的关闭或开启的动作,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即在尾门关闭的过程中实时监测,一旦触碰到障碍物就立即停止运动并反向运转,以防夹到人或物品,提高其安全可靠性和智能化,方便了用户使用,提高了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霍尔传感器的汽车电动尾门撑杆防夹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车辆的行驶信息通过CAN总线传递给CAN信号单元,CAN信号单元将接受到的车辆行驶信息传递给车辆的中央处理单元,由中央处理单元处理信息并作出判断,看车辆尾门是否满足可以打开或关闭的条件;
步骤二、若汽车尾门满足可以开启或关闭的条件,尾门撑杆装置的电机旋转,此时驱动尾门打开或关闭,此过程中霍尔传感器实时检测记录电机的转速和电流等参数,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递给尾门撑杆装置的控制单元和车辆的中央处理单元,并执行步骤三或步骤四;
步骤三、若霍尔传感器检测到电机的转速下降至设定的限度以下,则霍尔传感器可探测到障碍物的存在,同时电机电流消耗增加,则对电机的电源供应会反向进行从而导致尾门按相反的行程方向运动,执行防夹功能;
步骤四、若霍尔传感器检测到电机的转速未下降至设定的限度以下,则霍尔传感器没有探测到障碍物的存在,电机正常工作,执行撑杆的伸长或收缩的动作,尾门正常关闭或打开。
进一步地说,所述步骤三还可以包括以下动作:霍尔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中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将信号传递给故障检测单元,及时检测产生故障的原因并及时处理故障。
进一步地说,步骤一中的所述尾门撑杆装置包括驱动杆,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驱动杆伸长或收缩,所述驱动杆通过主轴驱动器由一个内管和一个外管组成,其中内管中的电机和齿轮驱动着一个螺纹主轴,所述螺纹主轴在固定于外管内侧的螺纹螺母上运动,撑杆电动支柱使用位于支柱内部电机内的电动主轴来开合行李箱盖弹簧也对盖开启操作起到辅助作用。
进一步地说,所述霍尔传感器的隔离电压可达9600Vrms,在工作温度区内精度优于1%,且线性度好优于0.1%;电流测量达50KA,电压测量达6400V。
进一步地说,所述驱动杆的外管和外管上还设有便于驱动杆安装时取拿方便的防滑纹。
进一步地说,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无线信号连接,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或ipad。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赛诺泰克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赛诺泰克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52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