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多巴胺湿黏附型止血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53629.5 | 申请日: | 2020-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0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乔卫红;龚孟翔;柳春玉;刘宸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L24/00 | 分类号: | A61L24/00;A61L24/02;A61L24/04 |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周媛媛;李馨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外用 纳米 羟基 磷灰石 多巴胺 黏附 止血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多巴胺湿黏附型止血粉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止血粉为负载聚多巴胺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为在弱碱性溶液中,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和多巴胺,室温反应;产物冷冻干燥,制得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多巴胺针状复合止血粉。本材料具有多功能性的羟基磷灰石和聚多巴胺结构,能与许多基底进行进一步的改性。该材料可应用于不同剂型的不同形式的止血,与其它医用材料、医用器械进行综合,可制成紧急救生粉剂、止血水凝胶、自贴式敷料、止血抗菌海绵等,可通过抗菌、促伤口愈合、止痛药物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掺杂或交联,或是这些药物与聚多巴胺进行反应,制备成为新型药物传输载体,实现止血材料的多功能一体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外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多巴胺湿黏附型止血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学止血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不可控出血被认为是手术、战争、交通事故等的首要致死原因,国内外针对止血材料的研究多局限于轻度出血,不可控出血的止血研究目前仍然处于研究空白。目前针对不可控出血的最常见解决方式依旧是采取纱布包扎压迫出血部位来实现止血,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但是压迫止血方法在解除压迫后往往又会导致二次出血。既能黏附在伤口上阻止出血,又能在伤口处形成稳定血凝块防止二次出血的止血材料,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止血材料紧密黏附在伤口上能够有效帮助止血机体实现快速凝血,但是目前商用止血材料中,仅有水凝胶类止血材料可以实现在伤口处有较强的附着。但是当面对或是不可控大出血时,凝胶类止血材料并不能快速实现止血,从而将导致患者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此外,止血材料如果不能紧密黏附在创伤处,将很容易导致一些致命病菌从伤口侵入人体(如HIV),造成对伤者的二次伤害。
目前为止,国内市场应用于中、重度出血的紧急救生止血材料产品极少,常用的止血材料主要为云南白药、止血绷带以及纱布等,但其对于中、重度出血的快速控制是非常有限的。国外对于中、重度出血的相关止血材料有较多研究,但目前多以硅铝酸盐类和多聚糖类止血材料为主。虽然国外第二代硅铝酸盐类止血材料“Combat Gauze”可以有效缓解第一代材料发热和引起栓塞的问题,但是仍然不能有效控制重度出血。而以2007年问世的“Celox”为代表的壳聚糖类止血材料则会引发红细胞变形,材料的溶血率不能满足人们目前的要求。所以,将强湿黏附性与快速高效止血性能进行双结合,是打破目前止血材料瓶颈的方法之一。
羟基磷灰石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无刺激性、无人体排斥反应、不老化致敏致癌,并且可以和骨组织发生化学性结合,目前已经作为骨替代材料、整形和整容外科材料、齿科材料、层析纯化材料、补钙剂等被广泛应用,但目前暂无止血材料方面的相关报道。多巴胺具有很强的湿黏附特性,是贻贝分泌的足丝蛋白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的能力,且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类基于新型羟基磷灰石/聚多巴胺(HAP/PDA)湿黏附型快速止血粉,并提供该类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利用多巴胺在碱性环境下自聚的特点,并利用其易负载在纳米材料上的特点,采用一锅法制备得到HAP/PDA纳米针状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快速激活凝血系统、聚集血细胞,同时可以黏附在伤口上防止二次出血,有效避免出现因失血过多造成的死亡。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多巴胺湿黏附型止血粉,所述止血粉为负载聚多巴胺的纳米羟基磷灰石。
所述外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多巴胺湿黏附型止血粉,纳米羟基磷灰石与多巴胺的重量比为100:1-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36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