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花塞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51174.3 | 申请日: | 2020-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74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 发明(设计)人: | 伴谦治;后泽达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T13/06 | 分类号: | H01T13/06;H01T13/54;H01T13/32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杜雨;苏卉 |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燃烧的火花塞。火花塞具备帽部,该帽部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连接,从前端侧覆盖中心电极及接地电极的端部,并且在比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处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包含轴线的截面中,帽部在第一假想直线与第二假想直线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从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扩大部,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的与轴线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第一假想直线是通过接地电极的端部的前端并与轴线垂直的直线,第二假想直线是通过多个贯通孔的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的后端并与轴线垂直的直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形成副室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形成副室的火花塞(例如专利文献1)。这种火花塞将形成有贯通孔的帽部连接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火花塞对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流入到帽部的内侧的可燃混合气进行点火,利用通过燃烧产生的膨胀压力而将包含火焰的气流从贯通孔向燃烧室喷射,通过该喷流使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急速地燃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31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帽部的壁厚从帽部的后端侧至前端侧大致恒定,因此帽部的前端侧的部位容易变冷,包含火焰的气流的热能容易被帽部夺去。因此,存在从贯通孔向燃烧室喷射的喷流的能量下降,燃烧室内的燃烧速度下降或失火等燃烧不稳定的问题点。
本发明为了解决该问题点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燃烧的火花塞。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火花塞具备:筒状的主体配件,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着轴线延伸;中心电极,被绝缘保持在主体配件的内侧;接地电极,与主体配件电连接,在中心电极与接地电极自身的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及帽部,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连接,从前端侧覆盖中心电极及接地电极的端部,并且在比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处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包含轴线的截面中,帽部在第一假想直线与第二假想直线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从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扩大部,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的与轴线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第一假想直线是通过接地电极的端部的前端且与轴线垂直的直线,第二假想直线是通过多个贯通孔的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的后端且与轴线垂直的直线。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记载的火花塞,在接地电极的端部的前端与帽部的多个贯通孔的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的后端之间,存在从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扩大部。在扩大部中,随着从前端侧靠近后端侧而不易向后端侧导热,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热容量增大。由此,能够避免扩大部的前端侧的温度过度下降。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向燃烧室喷射的喷流的热能。
此外,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的与轴线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因此能够加快扩大部的前端侧的气流的速度。由此能够确保向燃烧室喷射的喷流的动能。由于能够确保喷流的热能及动能,因此能够使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稳定地燃烧。
根据第二方案记载的火花塞,在包含轴线的截面中,表示扩大部的内表面的线由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构成。由此,在扩大部的内表面不易形成突起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扩大部的内表面的突起部分的过热,因此除了第一方案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抑制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向帽部的内侧流入的可燃混合气的以扩大部的内表面的突起部分为引燃源的过早引燃(提前点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11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