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50022.1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6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董全霄;程冠之;谢永江;郑新国;谭盐宾;李世达;夏思盟;刘竞;李书明;曾志;冯仲伟;李林香;杨鲁;李康;刘子科;翁智财;王月华;蒋睿;谢清清;王伟唯;赵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75/06 | 分类号: | C09J175/06;C09J11/06;C04B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可控 衰减 胶黏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初始粘接强度高,后期粘接强度可在一定条件下快速衰减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该材料的质量100份计算,各组分质量含量为:聚酯多元醇25‑45份、氢氧化钙3‑5份、氢氧化钠1‑2份、异氰酸酯预聚物40‑60份、有机硅1‑10份、催化剂0.1‑1.0份。本发明突破了传统胶黏剂粘接强度高,在服役过程中不能可控衰减的难题,解决了铁路工程中养护材料在贴膜初期需要高粘接强度,混凝土脱模时需要低粘接强度的技术瓶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胶黏剂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早期合理养护是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关键控制环节,对控制混凝土因干燥收缩和温度梯度造成的裂缝至关重要。采取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养护材料可以实现对混凝土进行养护,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开裂及温度应力开裂风险,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将养护材料贴在模板上,待浇筑的混凝土硬化脱模时养护材料留在混凝土表面,可以减少养护工作量,但传统胶黏剂粘接强度较高,并且强度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有所提高,不能实现混凝土硬化脱模是养护材料牢固粘在模板表面,随着模板与混凝土分离,不能留在混凝土表面。目前尚未发现一种初始粘接强度高,后期强度可以快速衰减的胶黏剂,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该材料的质量100份计算,各组分质量含量为:聚酯多元醇25-45份、氢氧化钙3-5份、氢氧化钠1-2份、异氰酸酯预聚物40-60份、有机硅1-10份、催化剂0.1-1.0份。
所述聚酯多元醇为市售材料,其官能度为2.0-3.5。
所述氢氧化钙为的粒径为50-1000纳米。
所述的氢氧化钠,粒径为10-200微米。
所述异氰酸酯预聚物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预聚物,异氰酸酯的含量为10-18%。
所述有机硅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胶黏剂的初始粘接强度为1.2MPa,遇水汽6h后所述胶黏剂的粘接强度为0.05MPa。
所述的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除了异氰酸酯预聚物和有机硅的其他所有组分在常温下混合均匀;
(2)再将异氰酸酯预聚物和有机硅混合后加入上述所得混合液中,即得到本发明的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
本发明的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克服了传统胶黏剂粘接强度不衰减或衰减慢的难题,胶黏剂的初始粘接强度为1.2MPa,遇水6h后所述胶黏剂的粘接强度为0.05MPa,适合混凝土施工中在模板上粘贴养护材料的技术要求。
2.本发明一种粘接强度可控衰减的胶黏剂在遇水后可生成微发泡的开孔材料,具有吸水作用,可以吸收水分,提高混凝土表面养护材料的吸水量,对混凝土起到养护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互相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00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