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偏置的消除方法、接收机及通信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48423.3 | 申请日: | 2020-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4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辉;王开勇;答盼;夏桂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B1/30 | 分类号: | H04B1/30;H04B1/1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李庆波 |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偏置 消除 方法 接收机 通信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直流偏置的消除方法、接收机及通信设备,该方法包括将预设频率集分成多个频率段;获取每个频率段对应的第一直流偏置值,并在接收第一信号的过程中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第二信号;将第一直流偏置值与第二信号相减,以降低接收过程中产生的直流偏置。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通过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整直流偏置值,可以有效地降低直流偏置,提高接收机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偏置的消除方法、接收机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零中频接收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以及易集成等优值,零中频接收机已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一种接收机架构,但零中频接收机固有的直流泄漏问题成为限制其应用的障碍,直流泄漏会干扰有用信号,降低接收信噪比,致使接收系统的通信质量恶化,甚至造成通信中断,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研发中发现,现有消除直流偏置的技术以牺牲接收机的最小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或增加接收系统复杂度和成本为代价,以实现零中频接收机的正常工作;采用的方案主要有交流耦合和自校正补偿电路等方案,但交流耦合对直流偏置的抑制能力有限,不能将直流偏置有效地消除,降低了抗干扰能力,且交流耦合在滤除直流偏置的同时会滤除部分有用信号,恶化接收机的静态灵敏度;自校正补偿电路结构复杂、体积大、成本高,不利于小型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直流偏置的消除方法、接收机及通信设备,能够通过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整直流偏置值,可以有效地降低直流偏置,提高接收机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直流偏置的消除方法,该方法包括将预设频率集分成多个频率段;获取每个频率段对应的第一直流偏置值,并在接收第一信号的过程中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第二信号;将第一直流偏置值与第二信号相减,以降低接收过程中产生的直流偏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接收机,该接收机包括:依次连接的天线、处理电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器,天线用于接收第一信号,处理电路用于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第二信号,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获取多个频率段对应的第一直流偏置值,将第一直流偏置值与第二信号相减,以降低接收过程中产生的直流偏置;其中,第一信号的频率为多个频率段中的一个频率,多个频率段组成预设频率集,数字信号处理器存储有频率段和第一直流偏置值之间的映射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机,接收机用于接收射频信号,其中,接收机为上述的接收机。
通过上述方案,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将接收机对应的预设频率集分成多个频率段,并计算每个频率段对应的静态直流偏置值,然后通过滑窗平均法动态获取直接偏置值,以降低接收过程中外部干扰产生的动态直流偏置,通过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整直流偏置值,能够有效地降低直流偏置,提高接收机性能,且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直流偏置的消除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直流偏置的消除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直流偏置的消除方法另一实施例中接收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接收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接收机一实施例中阻塞余量的对比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接收机一实施例中误码率的对比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84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