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产物密度的非核料位计在线测量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47676.9 | 申请日: | 202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8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祥;宋智博;李明东;徐松;薛楠;李济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3/14 | 分类号: | G01F2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浆态床 加氢裂化 反应 产物 密度 非核 料位计 在线 测量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涉及了重油(渣油)改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产物密度的非核料位计在线测量方法及其装置,该在线测量装置满足了浆态床加氢裂化装置反应产物的气相及油浆体系密度的在线测量需求,同时避免了采用核料位计测量浆态床反应产物密度时可能产生的QHSE隐患,降低了测量设备的建设及维护成本;规避了测量设施堵塞的风险,成功克服了困扰浆态床技术大范围推广需要面对的安全、稳定、长周期操作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涉及了重油(渣油)改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了一种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产物密度的非核料位计在线测量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一直严重依赖原油进口,进口重质原油或高硫石油是大势所趋。而重油所产生的渣油处理是世界难题。目前国内每年渣油加工处理约1-2亿吨,采用传统延迟焦化技术的收率大约60~70%左右;采用高压沸腾床加氢技术其收率大约60-75%左右。延迟焦化技术在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下,可预期的前景黯淡;固定床渣油加氢不仅受制于原料杂质的限制,即使采用最先进的催化剂与工艺流程技术其操作周期无法突破22个月,无法与三年或者四年的检修周期相匹配。沸腾床渣油加氢由于无法保证产品中沥青质的稳定性,分馏系统易出现堵塞,进而影响装置的稳定操作,使转化率无法逾越75~80%的天花板。
浆态床临氢热裂化工艺对所加工原料中杂质的含量几乎没有限制,甚至可以加工沥青和油砂,浆态床加氢裂化工艺由于转化率高,可以达到90~95%以上,在设备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几乎无装置操作周期的限制,无操作初、末期的区别,因而被视为对于劣质重、渣油轻质化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也是替代现有焦化装置,大幅度提高全厂原油加工灵活性和提高全厂轻油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遵循自由基的反应机理,在氢气与催化剂的氛围下,合理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有效抑制反应结焦。催化剂前驱体、催化剂活性体、脱金属反应得到的金属硫化物、反应生成的焦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反应产物的液相中进而形成油浆进入浆态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的反应产物气液分离器中。在线获得反应产物的气相与油浆的密度可以实时监控、调整浆态床反应的深度,上述密度值可视为浆态床加氢裂化装置的核心操作参数。目前在线测量密度的方式,特别是获得液、固混态密度多为采用核料位计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QHSE隐患,以及堵塞的风险,提高了检测设备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因此,亟需开发出一套新的在线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产物密度的非核料位计在线测量方法及其装置,该在线测量装置满足了浆态床加氢裂化装置反应产物的气相及油浆体系密度的在线测量需求,同时避免了采用核料位计测量浆态床反应产物密度时可能产生的QHSE隐患,降低了测量设备的建设及维护成本;规避了测量设施堵塞的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产物密度的非核料位计在线测量方法,该非核料位计在线测量方法包括:
1)将来自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的反应产物在气液分离器中分离为气相产物和液相产物;
2)测量气液分离器中气相部分任意两点的压力PA、PB,以及两点之间的高度差ΔHG,其中,ΔHG>0m;
3)测量气液分离器中液相部分任意两点的压力PC、PD,以及两点之间的高度差ΔHL,其中,ΔHL>0m;
4)通过式(1)和式(2)分别计算气相产物密度ρG和液相产物密度ρL: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76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