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待测样品中呼吸道病原体的方法及其试剂盒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42222.2 | 申请日: | 2020-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5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毛平道;林钰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菲鹏生物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9;C12Q1/6851;C12Q1/04;C12N15/11;C12R1/93;C12R1/3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覃蛟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样品 呼吸道 病原体 方法 及其 试剂盒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待测样品中呼吸道病原体的方法及其试剂盒和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该方法包括将用于检测甲型流感病毒的第一试剂,用于检测乙型流感病毒的第二试剂,用于检测肺炎支原体的第三试剂和/或用于检测肺炎衣原体的第四试剂对待测样品进行检测,为有效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或同时检测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待测样品中呼吸道病原体的方法及其试剂盒和应用。
背景技术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而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临床症状却很相似,因此,在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体时,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进而造成药物(如抗生素)的不当使用。
传统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培养、抗体免疫检测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检测技术手段。其中,细菌和病毒培养法的培养周期较长,培养环境苛刻,无法满足短时间快速检测样品病原的要求,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抗体免疫检测虽然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但是其检测的是待测样本中病原体入侵引发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而特异性抗体的产生需要时间,存在较长的空窗期,且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也较低,容易出现假阳性。
PCR通常包括凝胶条带分析法和荧光检测法,其中凝胶条带分析法灵敏度低,且条带模糊可能导致判断出现误差,从而造成误诊;荧光检测法通常以荧光染料或荧光探针为标记,能够实现单重或多重PCR的信号识别。呼吸道病原体种类繁多,其中既有DNA病原体,又有RNA病原体,如何有效地针对多种不同的呼吸道病原体进行同时检测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待测样品中呼吸道病原体的方法、用于诊断呼吸道相关疾病的试剂盒以及用于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的试剂在制备用于诊断呼吸道相关疾病试剂盒中的应用。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待测样品中呼吸道病原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用以下试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对待测样品中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用于检测甲型流感病毒基因上的靶区域1的第一试剂,用于检测乙型流感病毒基因上的靶区域2的第二试剂,用于检测肺炎支原体基因上的靶区域3的第三试剂以及用于检测肺炎衣原体基因上的靶区域4的第四试剂;
其中,所述靶区域1选自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的第170~第275位碱基的区域,所述M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所述靶区域2选自乙型流感病毒M1基因的第241~第343位碱基的区域,所述M1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所述靶区域3选自肺炎支原体16S rRNA基因的第479~第557位碱基的区域,所述16S rRNA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所述靶区域4选自肺炎衣原体MOMP基因的第581~第663位碱基的区域,所述MOMP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
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诊断呼吸道相关疾病的试剂盒,其包括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的第一试剂~第四试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用于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的试剂在制备用于诊断呼吸道相关疾病试剂盒中的应用,所述试剂包括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的第一试剂~第四试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菲鹏生物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菲鹏生物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22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