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及其生产应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35657.4 | 申请日: | 202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7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飞;王鑫婷;陈军;方芳;李志杰;陈蕴;徐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7/18 | 分类号: | B41F7/18;B41F7/20;B41F13/193;B41F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冯静 |
地址: | 10003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印 印刷 标准 测试 及其 生产 应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及其生产应用方法,通过针对印刷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关键要素,在常规对实地色度、阶调增值、灰平衡的控制外,改进了套印精度、灰平衡视觉控制等模块,增加了印刷网点质量、多边形等测控单元,使得用户在进行印刷过程中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更加易于实现印刷制程控制的规范化,提高胶印印刷与包装产品质量管控的效率和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版印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及其生产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印刷企业进行订单生产的过程中,首签样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在实际印刷生产中,首签样质量的管控主要依赖于操作人员经验、测试仪器或在线(离线)设备检测,这种管控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具有公信力。因此,科学量化印刷产品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对胶印产品质量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而胶印印刷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印刷曲线的制作和设备状态的及时调整。常用方法是通过印刷测试版来完成。印刷测试版包括特定测控单元,通过仪器测量得到版面数据,并通过色彩管理软件或经验计算来得出补偿曲线。印刷测试版再次上机印刷后,通过对印刷样张的实地色度、阶调增值及灰平衡的测量来验证印刷效果,确保印刷样张满足印刷品的视觉匹配和数据标准,实现色彩再现和阶调还原。
当前,印刷企业印刷品质量管理标准不一,测试版数据获取缺乏统一规范,订单生产首签样质量管控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无法保证每单印品质量稳定可靠,也无法保障生产排单效率。即使在同一企业内部,印刷曲线的掌握和实际应用也不足以满足实际生产,导致针对相同或同类物料和工艺条件的生产,仍需要大幅度调节印刷机工艺参数,从而导致物料浪费、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
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以浪费更多的物料、更长的时间和人工成本为代价来实现印刷产品与原稿的视觉匹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及其生产应用方法,增强了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的持续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物料、时间和人工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沿所述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的宽度方向按设定距离并列排布;所述第四区域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沿宽度方向的一端重合,所述第四区域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区域沿宽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区域沿宽度方向的一端和所述第三区域沿宽度方向的一端重合;所述第一区域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区域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区域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胶印印刷标准测试版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重合;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中性灰比例点测单元、阶调测控单元、第一均匀性测控单元、中性灰比例查找单元和第二均匀性测控单元;所述中性灰比例点测单元、所述第一均匀性测控单元、所述中性灰比例查找单元和所述第二均匀性测控单元均沿所述第一区域的长度方向按设定距离依次排布;
所述中性灰比例点测单元和所述阶调测控单元按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方向按设定距离并列排布;所述中性灰比例点测单元沿宽度方向的一端和所述阶调测控单元沿宽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区域沿宽度方向的一端重合;所述中性灰比例点测单元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和所述阶调测控单元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均匀性测控单元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相邻;所述中性灰比例查找单元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均匀性测控单元沿宽度方向的一端位于同一垂直线上;所述第二均匀性测控单元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中性灰比例查找单元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相邻;所述第二均匀性测控单元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区域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重合;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一灰平衡视觉评价测控单元、第二灰平衡视觉评价测控单元和第三均匀性测控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56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
- 下一篇:连续加油装置的分布式自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