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拉深成型用多层树脂片材及成型容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5269.6 | 申请日: | 201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9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小茂田含;中里利胜;中岛康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化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1/02 | 分类号: | B32B1/02;B32B27/08;B32B27/18;B32B27/30;B32B27/32;B32B7/022;B32B7/027;B32B33/00;B65D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拉深 成型 多层 树脂 容器 | ||
本发明提供深拉深成型容器的制造方法、深拉深成型用多层树脂片材及成型容器,此深拉深成型用多层树脂片材具有热成型性、刚性、阻氧性,不仅易于赋予热成型后的凹槽折断性,而且在成型为复杂的形状、深拉深的容器时,即使赋予高热量也不易与热源热粘连。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170℃以上且小于185℃的热板温度下对多层树脂片进行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树脂片为通过使用实施了凹凸加工的轧辊来拾取从而赋予了表面粗糙度、通过在阻氧性树脂层的两面隔着改性烯烃系聚合物层层压苯乙烯系树脂层而成、从一面侧形成凹槽的多层树脂片,所述一面侧的所述改性烯烃系聚合物层和所述苯乙烯系树脂层的总厚度为40~350μm,且所述苯乙烯系树脂层的一面侧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5.0μm。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02月22日、申请号为CN201310057159.2、发明名称为“深拉深成型用多层树脂片材及成型容器”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拉深成型用多层树脂片材及将其成型而成的成型容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作为清凉饮料、果汁饮料、嗜好食品等的容器,一直使用热成型性、刚性优异的苯乙烯类树脂。但是,近年来,多层树脂片材及由其构成的多层容器得到普及,所述多层树脂片材将苯乙烯类树脂层作为最外层,在其中间隔着改性烯烃类树脂等粘接层设置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树脂层来赋予阻氧性、抑制了由于内容物的氧化而导致的品质下降(专利文献1)。
近年来,通过成型、内容物的填充、覆盖材料的密封等连贯的工序制造这些容器的案例也在增加。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层压聚苯乙烯树脂层和聚烯烃树脂层,在形成最终产品为止的工序中,能防止冲压加工时产生树脂毛刺的多层树脂片材的方案。
进而,专利文献3中提出一种多层树脂片材的方案,其通过特定的层结构解决了由于阻氧性树脂具有强韧性而导致热成型后的凹槽折断性不充分的课题。
另外,近年来,复杂的设计形状、深拉深形状的容器逐渐增加,通常,应对这样的容器形状时,需要在加热成型时对片材赋予很大热量,使片材充分软化从而成型。但是,专利文献1至3中所记载的多层树脂片材,采用热源与片材接触的直接加热方式时,如果提高热板温度,那么片材表面有可能与热源热粘连,存在无法用于需要比以往的热板温度更高的深拉深成型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586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14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7589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热成型性、刚性、阻氧性,不仅易于赋予热成型后的凹槽折断性,而且在成型为复杂的形状、深拉深的容器时,即使赋予高热量也不易与热源热粘连的深拉深成型用多层树脂片材及将其成型而成的成型容器。
即,本发明人为了开发出具有所述特性并且适于深拉深成型的多层树脂片材,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通过在阻氧性树脂层的两面隔着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层层压苯乙烯类树脂层而成的多层树脂片材中,同时进行凹槽形成面一侧的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层与苯乙烯类树脂层的厚度的调整、以及凹槽形成面一侧的苯乙烯类树脂层的表面粗糙度(Ra)的调整,可以解决所述课题,从而完成本发明。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深拉深成型用多层树脂片材,通过在阻氧性树脂层的两面隔着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层层压苯乙烯类树脂层而成,从一面侧形成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面侧的所述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层与所述苯乙烯类树脂层的厚度的总和为40至350μm,并且,所述苯乙烯类树脂层的一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至5.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化株式会社,未经电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52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