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送线缓存托盘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35204.1 | 申请日: | 2020-03-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2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曹骥;曹政;刘伟;颜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47/69 | 分类号: | B65G47/69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 地址: | 311251 浙江省杭州市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缓存 托盘 装置 | ||
一种输送线缓存托盘装置,包括:机架,具有一安装平台,并且安装平台上安装支撑机构,用于支撑输送线机构的其他部件;输送单元,包括倍速链输送机构和多套滚筒输送机构,用于输送托盘;气缸位置调整单元,包括至少一套气缸定位机构和至少一套气缸阻挡机构,气缸定位机构沿轴向设置于倍速链输送机构旁的安装平台上,用于推动倍速链输送机构上的托盘以实现托盘定位;所述气缸阻挡机构沿轴向设置于倍速链输送机构上,用于阻挡倍速链输送机构上的托盘;扫码单元,用于对托盘进行扫码识别并存储托盘信息用于对托盘进行扫码以确定托盘信息确认;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整个输送线机构的运行。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生产自动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线缓存托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输送线缓存托盘。
背景技术
在托盘传动过程中,因为后道需要更多的托盘在工位上缓存,导致输送线需要很长而且不能更好的对托盘信息进行确认,会导致生产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出现的托盘供应不及时而导致效率低,或者托盘信息补对称使得生产的物料无法找到正确的用途。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进行了输送线的升级与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输送线缓存托盘装置。由于托盘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缓存以及信息确认,会出现数量不够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厂家通过人工投入托盘或者加长输送线进行解决的条件是有限的,在后续的提高生产效率方面,降低成本方面都存在弊端。通过这套机构可以直接在托盘输送时进行有效的缓存以及信息识别,可以有效提高托盘的有效流转以及信息确认,不用因为批量大而造成托盘投入不及时,也不会因为人工投入时信息没有对应,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有效减小生产的成本。对生产过程中托盘缓存与有效使用,有着促进的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输送线缓存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具有一安装平台,并且安装平台上安装支撑机构,用于支撑输送线机构的其他部件;
输送单元,包括倍速链输送机构和多套滚筒输送机构,所述滚筒输送机构通过支撑机构并排铺装于安装平台上,并且滚筒输送机构的下游输出端延伸至倍速链输送机构处,用于将扫码滚筒输送机构上的托盘运输至倍速链输送机构上;所述倍速链输送机构铺装于滚筒输送机构的端部,并且保持倍速链输送机构的输送面不超出滚筒输送机构的滚动面,用于输送托盘;
气缸位置调整单元,包括至少一套气缸定位机构和至少一套气缸阻挡机构,气缸定位机构沿轴向设置于倍速链输送机构旁的安装平台上,所述定位驱动部的推动端配装定位推板,用于推动倍速链输送机构上的托盘以实现托盘定位;所述气缸阻挡机构沿轴向设置于倍速链输送机构上,并将倍速链输送机构的输送面分割成多个缓存区;气缸阻挡机构的升降端配装阻挡板,用于阻挡倍速链输送机构上的托盘;
扫码单元,设置于倍速链输送机构旁,并且扫码单元的扫描端对准倍速链输送机构,扫码单元的信号传输端口与控制单元的信号连接,用于对托盘进行扫码识别并存储托盘信息用于对托盘进行扫码以确定托盘信息确认;
以及控制单元,设置于机架的安装平台上,其信号传输端口分别与输送单元、气缸位置调整单元以及扫码单元相连接,用于控制整个输送线机构的运行。
所述倍速链输送机构包括倍速链电机组件、倍速链支撑框架、倍速链顶升支撑机构以及倍速链,倍速链电机组件安装固定在安装平台上,倍速链电机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倍速链顶升支撑机构相连,是倍速链的动力部件;所述倍速链铺装在安装平台上,并设置于滚筒输送机构端部;所述倍速链与倍速链电机组件的输出端相连,实现倍速链沿其轴向运转;倍速链支撑框架安装固定在机架的安装平台上,承接由滚筒输送机构流入的托盘;倍速链顶升支撑机构安装固定在倍速链支撑框架上,并沿倍速链的宽度方向布置,用于在倍速链电机组件的驱动下带动倍速链沿其轴向运动。
所述倍速链电机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链轮组件,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配装链轮组件,所述链轮组件与倍速链啮合,使得所述的倍速链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52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