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蓝光荧光板及制备方法与防蓝光LED照明灯具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2855.5 | 申请日: | 2020-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8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润华;曹宇;陈钰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33/12 | 分类号: | C08L33/12;C08L69/00;C08L67/02;C08K5/00;C09K11/02;F21V9/32;F21V13/02;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陈伟斌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蓝光 荧光 制备 方法 led 照明 灯具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蓝光荧光板及制备方法与防蓝光LED照明灯具结构。所述防蓝光荧光板主要由掺杂选择性吸收蓝光的荧光染料的透明树脂制成,所述荧光染料吸收蓝光并将蓝光转换为长波长荧光;所述防蓝光荧光板呈现出浅绿色或者浅黄色。所述制备方法将荧光染料溶解到透明树脂的单体原料中,通过聚合反应制作成掺杂有荧光染料的聚合物,再加工成防蓝光荧光板或者将透明树脂颗粒与荧光染料、加工助剂按比例混合后加工成防蓝光荧光板。所述灯具结构包括LED灯珠、含有散光透镜的透明聚合物板、防蓝光荧光板和扩散板,所述LED灯珠、透明聚合物板、防蓝光荧光板和扩散板依次间距排列。该结构既可保证理想的蓝光衰减效果,又不影响灯具外观颜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LED照明领域,具体为防蓝光荧光板及制备方法与防蓝光LED照明灯具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英文简称为LED,全称是Light-emitting Diode,是一种能发光的半导体电子元件。冷白光LED灯珠是在GaN蓝光LED的出光面涂覆上黄色的无机荧光粉,荧光粉吸收蓝光并发出长波长荧光,成为冷白光LED灯珠。由于只采用了一种荧光粉,使得其光效高、成本低,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种照明灯具。
但是这种冷白光LED灯珠的剩余蓝光的强度相对较高,长期使用这种照明灯具来照明,其中较强的蓝光会对人眼睛造成伤害,不符合健康照明的理念。日本的Kuse等人的研究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Kuse Y, Ogawa K, Tsuruma K, et al. Damage ofphotoreceptor-derived cells in culture induced by light emitting diode-derived blue light,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4:5223)。尤其是对于阅读用的台灯、室内照明灯等,这一点尤其重要。目前国内的利用这种冷白光LED灯珠的照明灯具未采用合适的防蓝光危害的技术。
目前有一种新的技术可以适当衰减LED灯珠中的蓝光。但它是通过在LED的出光面混合涂覆黄色和红色两种甚至三种荧光粉,例如中国专利CN201910782722.X(白光LED和健康照明用灯具)和CN201110347208.7(一种提高白光LED COB封装光品质的方法)。虽然其蓝光强度相对减弱了,但由于需要涂覆多种荧光粉,这一类的白光LED灯珠在光效和成本方面不及冷白光LED灯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将公开一种防蓝光荧光板,将这种荧光板加入采用高光效的冷白光LED灯珠作为原始照明光源的灯具中,可以在不明显增加LED照明灯具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低蓝光危害、高光效、符合健康照明理念的LED照明。这种荧光板可以插入到多种现有的冷白光LED照明灯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目前市场上的以冷白光LED灯珠为光源制作的各种照明灯具,其中的蓝光成分比例较高,在高亮度和长时间照明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人眼视觉疲劳,并对人眼视网膜造成伤害。为了适当衰减这一类灯具中较强的蓝光,实现健康照明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蓝光荧光板及制备方法与防蓝光LED照明灯具结构
一种防蓝光荧光板,所述防蓝光荧光板主要由掺杂选择性吸收蓝光的荧光染料的透明树脂制成,所述荧光染料吸收蓝光并将蓝光转换为波长更长对人眼友好的荧光;所述防蓝光荧光板呈现出浅绿色或者浅黄色。
所述防蓝光荧光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荧光染料溶解到透明树脂单体原料中,通过聚合反应制作成掺杂有荧光染料的聚合物;
(b)将聚合物加工成防蓝光荧光板。
所述透明树脂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所述防蓝光荧光板的另一种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透明树脂颗粒原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荧光染料和加工助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28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涡轮机壳体电刻装置
- 下一篇:施工用紧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