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位合成铜纳米线阵列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31052.8 | 申请日: | 2020-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24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兵;韩舒艳;刘翠波;李孟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5C1/12 | 分类号: | C25C1/12;B22F1/054;C25B1/01;C25B3/25;C25B11/04;C25B3/09;C01G3/02;B82Y30/00;B82Y40/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王秀奎;张静 |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原位 合成 纳米 阵列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原位合成铜纳米线阵列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氧化铜纳米线阵列置于分离的两室反应电解池中,在空气氛围下,以氧化铜纳米线阵列为工作电极,汞/氧化汞为参比电极,铂片为对电极,电解溶液为0.5M K2CO3的乙腈和氘代水的混合溶液,其中,乙腈的体积占混合溶液总体积的30‑70%,氘代水的体积占混合溶液总体积的30‑70%,在扫描速度为8‑12mV/s,扫描电压为‑0.4~‑1.4V的范围内进行循环伏安测试,直至氧化铜的还原峰消失,即得到原位合成铜纳米线阵列材料。本发明通过原位转化的方法合成了铜纳米线阵列(Cu NWAs)材料,以铜纳米线阵列(Cu NWAs)材料为电化学反应的阴极,利用一种简便的电化学还原方法以氘代水为氘源实现了C‑X/C‑D的高效转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催化剂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原位合成铜纳米线阵 列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自从第一种氘化药物获得批准以来,人们对氘代药物合成的研究兴趣迅速提高。然 而,数量和位置可控的精确氘化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动力学同位素效应,氘标记在合成化学、材料科学和制药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H/C-D交换是掺入氘而 无需预先官能化的直接策略,然而C-H/C-D交换通常需要贵金属催化剂和强酸/强碱来 活化C-H键,但是该方法无法精确控制氘代位置和数目,且氘代率不高。相比之下,由 于C-X(X为卤素)键更容易活化,因此卤化物的氘代脱卤氢化为多样化的氘代化合物 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但是C-X/C-D交换反应通常需要使用具有复杂配体的贵金属催化剂, 特殊的氘供体且催化剂不稳定,牺牲剂发生副反应等因素阻碍了C-X/C-D交换反应的实 际应用。因此,开发一种通用且温和的方法来实现高效氘化仍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电化学方法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方便,易于控制等优点成为合成有机物的一 种重要方法。通过使用电化学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性能,也是提高C-X /C-D交换效率的一种策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现有的有机物氘代反应存在无法精确控制氘代位 置和数目、氘代率不高、催化剂不稳定且催化剂适用氘供体特殊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原位合成铜纳米线阵列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通过原位转化的方法合成了铜纳米线阵列(Cu NWAs)材料,以铜纳米线阵列(Cu NWAs)材料为电化学反应的阴极, 利用一种简便的电化学还原方法以氘代水为氘源实现了C-X/C-D的高效转化,并通过该 方法实现了氘代药物的制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原位合成铜纳米线阵列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氧化铜纳米线阵列置于分离的两室反 应电解池中,在空气氛围下,以氧化铜纳米线阵列为工作电极,汞/氧化汞为参比电极,铂片为对电极,电解质溶液为0.5M K2CO3的乙腈和氘代水的混合溶液,其中,乙腈的 体积占混合溶液总体积的30-70%,氘代水的体积占混合溶液总体积的30-70%,在扫描 速度为8-12mV/s,扫描电压为-0.4~-1.4V的范围内进行循环伏安测试,直至氧化铜 的还原峰消失,即得到原位合成铜纳米线阵列材料,所得到的原位合成铜纳米线阵列材 料长度为4-6微米,宽度为150-200纳米。
其中,氘代水的纯度是99.9%。
所述氧化铜纳米线阵列的制备,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将清洗干燥后的铜片分别作为阳极和阴极置于单室反应池中,以3M NaOH溶液为电解质进行电沉积反应,在8-12mA/cm2的电流密度下反应5-8min,即得到氢氧化 铜纳米线阵列前驱体;
步骤2,将步骤1制备得到的氢氧化铜纳米线阵列前驱体置于反应容器内,以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00-250℃下煅烧2-4h后,即得到氧化铜纳米线阵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10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