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29182.8 | 申请日: | 2020-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44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谭宇航;肖天伦;梁康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文理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2K1/32 | 分类号: | H02K1/32;H02K9/06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廖龙春 |
| 地址: | 401331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磁 同步电机 转子 | ||
本发明涉及电机转子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包括铁芯,铁芯中部开设有轴孔,铁芯上开设有磁钢槽,磁钢槽呈V字型,包括第一边槽和第二边槽,第一边槽和第二边槽内均安装有永磁体钢片,第一边槽的长边处开设有第一条形孔,第二边槽的长边处开设有第二条形孔,铁芯上还开设有散热孔,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和散热孔均为通孔,散热孔内设有缩口段,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与缩口段连通,铁芯一端的端部固定有轴套,所述轴套与轴孔同轴设置,轴套的外壁上周向均布有扇叶,散热孔的竖向投影位于扇叶上。采用本专利中的技术方案使得永磁体钢片能够得到充分的散热,降低高温对永磁体钢片磁性的不良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转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
背景技术
随着永磁材料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已经很广泛,永磁同步电机是由永磁体励磁产生同步旋转磁场的同步电机,永磁体作为转子产生旋转磁场,三相定子绕组在旋转磁场作用下通过电枢反应,感应三相对称电流。
由于大多永磁同步电机的磁钢位于转子内部,使得电机内部结构紧凑,而且工作过程中转子处于高速旋转状态,因此磁钢难以得到有效的散热,而磁钢对温度是非常敏感的,温度越高可能会导致磁钢退磁,电机效率下降,寿命缩短的问题,因此本方案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能够对磁钢进行有效散热的转子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以解决现有的转子结构无法对磁钢进行有效散热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包括铁芯,铁芯中部开设有轴孔,铁芯上开设有绕其周向均布的磁钢槽,所述磁钢槽呈V字型,包括第一边槽和第二边槽,第一边槽和第二边槽内均安装有永磁体钢片,所述第一边槽的长边处开设有第一条形孔,第二边槽的长边处开设有第二条形孔,铁芯上还开设有散热孔,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和散热孔均为通孔,散热孔内设有缩口段,所述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与缩口段连通,所述铁芯一端的端部固定有轴套,所述轴套与轴孔同轴设置,所述轴套的外壁上周向均布有扇叶,散热孔的竖向投影位于扇叶上。
本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和效果在于:
本方案中扇叶随铁芯转动过程中产生气流,气流流过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完成对永磁体钢片的散热,同时气流还会在散热孔内流动,散热孔内设置的缩口段,依据文丘里管的基本原理,缩口段产生负压,使得在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中流动的热气流部分进入到散热孔内,由于气流在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中流动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因此缩口段的设置能够让热气流在“中途”进入到散热孔内,从而提高对永磁体钢板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一条形孔设有一组,且相对于第一边槽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条形孔也设有一组,且相对于第二边槽对称设置。
有益效果:将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均设置为一组,这样能够加快永磁体钢片的散热速率。
进一步,所述铁芯内还设有弯拐槽,所述第一边槽、弯拐槽、第二边槽依次连通,所述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与弯拐槽之间连通有第一气流道,弯拐槽与缩口段之间连通有第二气流道。
有益效果:弯拐槽的设置,通过缩口段的作用将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吸收热量的气流汇集到弯拐槽内,由于也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内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热量不断上升,而弯拐槽的设置会让气流在“中途”就进入弯拐槽并进入到散热孔内,进而提高永磁体钢片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一气流道位于第一条形孔或第二条形孔的横截面的短边处。
有益效果:由于扇叶产生的气流是朝向竖直方向的,因此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内的气流同样是朝向竖直方向流动,而将第一气流道设置在第一条形孔或第二条形孔的短边处,那么缩口段产生的吸附力使得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内的气流产生横向的流动,使得永磁体钢片能够得到充分的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文理学院,未经重庆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91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