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17550.7 | 申请日: | 2020-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1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肖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8/12 | 分类号: | B60L58/12;B60L58/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杨仁波 |
| 地址: | 20170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电池 管理 方法 电子设备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汽车,方法包括:响应于整车交流充电启动事件;基于交流充电起始时刻电池的电芯最低温度,确定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以及与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对应的交流充电电池加热预测时间;计算交流充电电池加热预测时间和交流充电预测总时间的比例因子;确定与比例因子所对应的第二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对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和第二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进行比较,选择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或第二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作为最终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将电池加热至最终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本发明兼顾电芯使用寿命(或电芯放电容量)和交流充电时间,对电池进行热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可允许充电的温度范围之内,交流充电(又称慢充)至电池包的充电功率一般为恒定值(比如便携式交流充电设备3.3kW)。此时,当电芯温度较低(比如-20℃),由于长期较低的电芯温度对电芯循环寿命影响很大和电芯放电容量影响较大(比如,0℃三元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比-10℃增加10%左右,起始电芯最低温度越低提升电芯温度的效果越明显),电池加热耗电将一定程度地增加交流充电时间,为了缩短交流充电时间,因此需要将电池加热的电池目标温度阈值设计较低(比如0℃)。但是,如果为了延长电芯循环寿命和增加电芯放电容量,需要提高电池加热的电池目标温度阈值至25℃(比如,锂离子电池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25℃~30℃),则将增加交流充电时间,影响客户使用体验,容易导致客户抱怨整车充电较慢,甚至如果在接近充满电的情况还在继续加热电池,可能出现由于电池加热耗电而导致交流充电过程中电量逐渐减少的情况。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电动汽车交流充电对于电池加热存在矛盾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汽车。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方法,包括:
响应于整车交流充电启动事件;
基于交流充电起始时刻电池的电芯最低温度,确定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对应的交流充电电池加热预测时间;
计算所述交流充电电池加热预测时间和交流充电预测总时间的比例因子,所述交流充电预测总时间为电池不加热工况下的交流充电预测时间与交流充电电池加热预测时间之和;
确定与所述比例因子所对应的第二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
对所述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和所述第二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进行比较,选择所述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或所述第二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作为最终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
将电池加热至所述最终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
本发明基于交流充电电池加热预测时间与交流充电预测总时间的比例因子来控制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兼顾电芯使用寿命(或电芯放电容量)和交流充电时间,对电池进行热管理。
进一步地,数值较大的比例因子所对应的第二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小于等于数值较小的比例因子所对应的第二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
本实施例在电芯温度较低和车辆慢充起始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较低情况下,由于电池加热消耗电量所增加的交流充电时间影响较小,因此提高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在保证电芯温度加热至比较合理的温度区间,适当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不影响客户充电体验;而在车辆慢充起始SOC较高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交流充电时间,根据比例因子Y适当调整电池温度加热目标阈值,以保证客户充电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交流充电起始时刻电池的电芯最低温度,确定第一电池加热目标温度阈值,具体包括:
获取交流充电起始时刻电池的电芯最低温度、以及交流充电起始时刻的环境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75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