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报警灯亮度调节电路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15461.9 | 申请日: | 2020-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5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许峰;刘金花;朱鸣岐;侯斐;杜川川;于志伟;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45/325 | 分类号: | H05B45/325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王洁 |
| 地址: | 201114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警灯 亮度 调节 电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报警灯亮度调节电路,其中,所述的电路包括数量与待控制报警灯匹配的与门,各个所述的与门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与该与门对应的通断控制端相连接,各个所述的与门的输出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的待控制报警灯相连接,各个所述的与门的第二输入端均与公共的亮度调节控制端相连接。其利用了公共地亮度调节控制端对待控制报警灯的亮度进行调节,可有效节约控制成本,而且也可满足对不同灯的通断控制的需求,有效节约了成本,并满足了实际需求。采用本发明的报警灯亮度调节电路,在节约PWM资源的前提下,解决零散报警灯调亮度的需求,既不浪费灯控芯片节约成本,又减轻单片机软硬件负担,还能调节零散控制报警灯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控制领域,尤其涉及报警灯驱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报警灯亮度调节电路。
背景技术
在一些特定地应用环境下需要对多个灯进行控制,但控制时会遇到控制成本与控制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例如,车载仪表有很多报警灯,而且这些报警灯是使用发光二极管制作的,如果报警灯过多可以使用灯控芯片驱动(灯控芯片中通过SPI信号串行输入,最后发一个脉冲信号LED—LE将数据反馈的LED的亮灭上),而灯控芯片输入信号往往是串行信号。一颗灯控芯片可以驱动8或16个报警灯,即灯控芯片可以级联驱动8的倍数个或者16倍数个的报警灯。但有时如果发现报警灯的数量很不凑巧的比整数倍多2~4个,此时再使用一个灯控芯片进行控制,成本上会很不划算,通用的做法是使用单片机引脚(普通IO口)使用三极管单独控制零散的几个灯。
但是采用这种控制方式进行控制,无法满足用户调报警灯亮度的需求,通用的调整亮度的方法是使用频率信号调节占空比的大小来控制灯控芯片的使能管脚(占空比调节方法是数字电路中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不断的频闪、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现象来实现亮度调节),但此时零散的报警灯亮度不好控制,遇到这种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的方式为:单独控制的零散报警灯也使用占空比调节(其中,灯控芯片引脚OE是使能脚,只有此引脚为低才能打开灯控芯片通过占空比调节,该脚占空比越小(低电平时间越长)亮度越亮),其结构可参阅图1所示;图1中左侧的电路为单片机控制电路,通过左侧的单片机中的引脚OE与图中右侧的电路相连接,对发光二极管进行控制,但是这么多PWM输出不好处理,要么使用模拟的方法输出这样会占用软件运算时间牺牲仪表的实时性,要么单片机使用片内PWM外设输出,但是许多单片机没有那么多定时器可供挥霍,单片机主要工作还是在信号采集与显示上不能把太多的软硬件资源用在亮度调节上。
即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方法进行控制,如果遇到对零星的灯需要进行控制,则无法同时兼顾亮度调节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成本低、性能好、满足控制需求的报警灯亮度调节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如下构成:
该报警灯亮度调节电路,其主要特点是,所述的电路包括:数量与待控制报警灯匹配的与门;
各个所述的与门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与该与门对应的通断控制端相连接,各个所述的与门的输出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的待控制报警灯相连接,各个所述的与门的第二输入端均与公共的亮度调节控制端相连接。
较佳的,由灯驱动模块中的各个通用IO端构成对应的所述的通断控制端,由所述的灯驱动模块中的PWM波输出端构成所述的亮度调节控制端。
更佳的,各个所述的待控制报警灯均由发光二极管构成;
各个所述的与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与对应的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相连接,其中,所述的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的第一电阻相连接,所述的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的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电源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54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