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物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13822.6 | 申请日: | 202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0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海科·卡尔布费尔;约阿希姆·伯恩哈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国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5/00 | 分类号: | G01N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陈方鸣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物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废物溜槽将消耗品丢弃到废物容器中的废物处理系统,该废物处理系统包括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废物溜槽,其中第一开口位于废物容器的外部,并且其中第二开口朝向废物容器开口,其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被布置成彼此间隔第一距离,其中废物溜槽包括用于部分或完全封闭开口的多个自复位薄片,其中薄片形成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第二距离布置的薄片环,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薄片环闭合第一开口,并且其中至少一个第二薄片环闭合第二开口,其中薄片环之间的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至少三分之一,优选地为至少一半,并且特别优选地为至少四分之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自动运行的分析仪的废物处理系统,并且属于自动分析仪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用于确定体液样本或其他生物样本中的生理参数的多种检测和分析方法如今在包括所谓的体外诊断系统的自动分析仪器中大量地以自动化方式进行。
当今的分析仪器能够对一个样本进行多种检测反应和分析。为了能够以自动化方式执行多种测试,需要用于空间传送测量元件、反应容器和试剂容器的各种装置,诸如例如具有抓取功能的传送臂、传送带或可旋转的运输轮以及用于液体传送的装置,诸如例如移液装置。仪器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能够借助于适当的软件以很大程度上独立的方式计划和执行所需分析的工作步骤。
在这种自动操作的分析仪器中使用的许多分析方法都是基于光学方法。所述的方法允许定性和定量地检测分析物,即待检测或确定的样本中的物质。在许多情况下,临床相关参数(诸如例如分析物的浓度或活性)通过以下方式来确定:在反应容器(也可以为测量元件)中将一部分样本与一种或多种测试试剂混合,这引起例如生化反应或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开始,这产生测试混合物的光学或其他物理性质的可测量变化。
众所周知,在用于测试生物体液的自动操作的分析仪中,所需的试剂借助于具有移液针的移液装置注入测量试管中。然后,借助于作为机器人站一部分的机器人臂,使用试管夹具将测量试管自动移动到自动分析仪器内的各个位置。测量后,将用过的测量试管通过废物溜槽堆积在废物容器中以进行处理。在许多情况下,用过的试管仍包含液体。试管中存在的液体不得从试管中喷出并污染分析仪。
为了通过废物溜槽将其丢弃到废物容器中,将测量试管移至废物溜槽,并使用试管夹具将其丢弃到该废物容器中。在此过程中,存在用过的试管中存在液体从试管中喷出并污染分析仪的风险。此外,操作分析仪器的人员受到污染的风险相当大。
EP 2308588 A2公开了试管的各种夹持系统和夹具,其示例具有一件式且不可弹性变形的设计并以被动方式起作用。其他夹具具有多件式设计,并且可以主动方式执行夹持运动。
例如,在废物溜槽处将测量试管从试管夹具移交给另一个夹具,该另一个夹具被设计为多件式电动夹具并且可以主动地执行夹持运动。空的试管夹具可以被进一步移动,以处理下一个测量试管。借助于控制软件,电动夹具在废液管上方打开,并且用过的试管通过废物溜槽下落到废物容器中。这导致用过的测量试管的处理相对复杂、费时且容易出错。这尤其适用于将测量试管移交给电动夹具,并且也适用于电动夹具本身。这导致在成本和时间方面的相对高的支出,并且大大增加了在自动分析仪器中执行分析时的错误倾向。
EP 3100698 A1公开了一种废物处理系统,其用于将消耗品通过废物溜槽丢弃到废物容器中,该废物处理系统包括具有开口的废物溜槽,该废物溜槽包括用于部分或完全封闭开口的多个薄片。废物处理系统具有许多技术优势,但是例如由于液体仍然存在于消耗品中而可能发生污染,特别是在废物溜槽内部。这会大大增加实验室人员受到污染的风险。此外,这会降低废物处理系统的部件的使用寿命,尤其是废物溜槽以及废物容器的使用寿命,并且需要及早更换。除了维护人员和更换部件的高昂成本外,这还意味着分析系统的可用性降低,并且容易出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国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未经德国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38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