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捆烧的清洁燃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2457.7 | 申请日: | 202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6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姚宗路;贾吉秀;赵立欣;邓云;丛宏斌;霍丽丽;郝先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B10/02 | 分类号: | F23B10/02;F24D3/00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代理有限公司 62100 | 代理人: | 王梦娜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清洁 燃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捆烧的清洁燃烧方法,属于秸秆利用领域,以解决秸秆捆烧方法存在的工艺流程不完善、捆烧中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排放较高等问题。本发明包括原料预处理、清洁燃烧及集中供暖工序;田间秸秆经过捡拾打捆、码垛存储及脱水干燥等原料预处理后变成清洁燃烧燃料,经过清洁燃烧工艺实现秸秆捆的清洁半气化燃烧,最后再经过锅炉循环水换热用于集中供暖。本发明采用配风分级技术,在秸秆捆燃烧过程中进行配风分级、原料分级以及烟气回流等工艺组合应用,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秸秆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为实现秸秆清洁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秸秆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秸秆捆烧燃烧方法。
背景技术
秸秆捆烧技术是一种较好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是将田间松散的秸秆经过捡拾打捆后,在专门的生物质锅炉中进行燃烧。秸秆打捆后提高了能量密度,降低了收储运成本,同时捆烧后的秸秆半气化燃烧大幅提高了燃烧效率和锅炉供热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秸秆捆烧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展了以完善秸秆捆燃烧理论、优化秸秆捆烧工艺和锅炉结构为目标的研究工作。
国外秸秆打捆燃烧技术发展较早,在捆烧锅炉装备研发和推广方面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丹麦、波兰、瑞典、芬兰、捷克和奥地利等欧洲发达国家。丹麦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整捆秸秆的燃烧利用,在90年代,丹麦制定了生物质秸秆锅炉补贴计划和制度,燃用生物质的锅炉烟气排放结果越好得到的补助就越多,从而激发了锅炉制造商的研发积极性,使得各类高性能的生物质锅炉迅速发展起来,锅炉的燃烧效率从1995年的75%增加到2002年的87%,CO排放从1995年的6250 mg/m3降至2002年的低于1250 mg/m3。波兰MetalERG公司自1993年来已出口800多台EKOPAL系列锅炉,国内已安装有700台EKOPAL RM系列锅炉,总功率约为84 MW。捷克Step Trurnov公司生产的秸秆捆烧锅炉功率从100 kW到5000 kW,主要用于公司、住宅区、政府机构、农舍等供热,以及部分地区的热电联产。
但是在秸秆捆烧锅炉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捆烧工艺流程不完善、技术适用性差、捆烧中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排放较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秸秆捆烧的清洁燃烧方法,以解决秸秆捆烧方法存在的工艺流程不完善、捆烧中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排放较高等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秸秆捆烧的清洁燃烧方法,包括原料预处理、清洁燃烧及集中供暖工序:
工序1:捆烧预处理中清洁打捆阶段,秸秆的含土率低于8%;秸秆的含水量不应超过20%;
工序2:清洁燃烧,秸秆捆燃烧依次经过主燃烧反应室、挥发分燃烧室和秸秆炭燃烧室,在主燃烧反应室一侧点火并配备一次风,控制配风过量空气系数为1.0~1.2;在挥发分燃烧室配备二次风,控制过量空气系数为0.8~1.0,在秸秆炭燃烧室配备三次风,控制过量空气系数为1.2~1.5。
工序3:集中供暖。
做为一种方式,所述清洁燃烧工序中,根据供暖规模需求,大于700kW功率的采用连续式捆烧锅炉,根据进料方式分为链条炉排式、倾斜进料式、水平进料式。
做为另一种方式,所述清洁燃烧工序中,根据供暖规模需求,小于700kW功率的采用序批式捆烧锅炉,根据燃烧方式,分为上点火式、下点火式和侧点火式;工艺采用间歇捆烧工艺,包括逆流层燃式和顺流层燃式。
进一步的,所述集中供暖工序中,对于供暖面积大于10000m2的大规模集中供暖,采用工序2中的连续式捆烧锅炉。
进一步的,所述集中供暖工序中,对于供暖面积小于10000m2的小规模集中供暖,采用工序2中的间歇式捆烧工艺。
本发明特点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24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